北塘小学戏曲社团探秘:这群孩子把戏台搬进校园
【北塘小学戏曲社团探秘:这群孩子把戏台搬进校园】
快看!小梅的兰花指又翘高了三分!周三下午四点半,北塘小学综合楼三层传来悠扬的胡琴声,十几个身着练功服的孩子正在地毯上走圆场。五年级的程子墨踩着厚底靴,明明额头都渗出汗珠,嘴角却挂着藏不住的笑——这是属于北塘小学青苗戏曲社的日常。
这个成立刚满三年的社团,如今已是校园里最炙手可热的存在。每周三次的常规训练雷打不动,二十平米的活动室见证着孩子们从零基础到能唱完整折戏的蜕变。指导老师李玉芳是市黄梅戏剧团的退休演员,她独创的三步教学法让传统戏曲变得触手可及:先看动画理解剧情,再用童谣学唱腔,最后才接触专业身段。
去年儿童节汇演,社团编排的《新编小放牛》让家长们眼前一亮。六年级的周晓雨反串牧童,把传统曲调融入街舞元素,手持的牧羊鞭耍出武术套路,谢幕时收获的掌声持续了整整三分钟。孩子们给老戏骨注入了新灵魂。前来观摩的市非遗传承人这样评价。
更让人惊喜的是社团的移动戏台。美术老师带着学生手绘的牡丹屏风,信息技术组开发的AR脸谱投影,还有科学社团帮忙改造的便携式灯光箱——这些创意装备让戏曲表演随时随地都能展开。课间十分钟,食堂门口的空地就变身临时舞台,一段《穆桂英挂帅》的念白常常引得路过的同学跟着比划起来。
今年春天,社团迎来里程碑时刻。他们自编自导的校园剧《梨园小将》不仅斩获省青少年戏曲展演银奖,还收到市大剧院的商演邀请。演出当天,小演员们亲手制作的绢花头饰在专业灯光下流光溢彩,当压轴的《天女散花》绸缎舞起时,台下不少观众举起手机记录这跨越古今的美丽瞬间。
以前觉得戏曲是爷爷奶奶听的,现在我能唱全本《女驸马》啦!四年级的王梓萱骄傲地展示着练功服上的戏徽。这个由孩子们投票选出的社团标志,将戏曲脸谱与校徽巧妙融合,正如青苗戏曲社正在书写的传奇——让古老艺术在童声中焕发新生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