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塘小学戏曲社团:当咿呀声在走廊回荡时

北塘小学戏曲社团:当咿呀声在走廊回荡时

推开北塘小学艺术楼三层的排练室木门,十来个扎着靠旗、画着油彩的孩子正踮着脚尖走圆场。水袖翻飞间,墙上的戏曲脸谱挂钟指向下午4点20分。这个普通工作日的傍晚,戏曲社团的排练才刚刚开始。

**不穿练功服不准进门**

每周三的社团活动日,总能看到有趣的一幕:低年级学生扒着排练室的门缝偷看,走廊里时不时传来咿——呀——的吊嗓声。戏曲社团指导老师李梅立下的第一条规矩就与众不同:必须换上绣着云纹的练功服才能进排练室。

这身衣服能让孩子们瞬间进入状态。李老师抖开一件靛青色的戏服,衣襟上金线绣的鲤鱼在阳光下粼粼闪光。五年级的程小雨还记得第一次穿上水袖时的窘态,七尺长的白绸在她手里像两条不听话的蛇,现在我能让水袖画出完整的'8'字了。

**藏在唱腔里的秘密**

社团的课程表上藏着玄机:发声练习标注着喊嗓,形体训练写作拉山膀,连休息时间都被称为饮场。这些戏曲行话背后,是李老师设计的沉浸式教学法。

去年校庆演出《穆桂英挂帅》时,演杨宗保的男生突然忘词。台下的李老师捏着把汗,却见小演员即兴加了段枪花表演,硬是把冷场变成了满堂彩。戏曲讲究'一棵菜'精神,孩子们在舞台上学会了随机应变。李老师说起这事,眼角的皱纹里都带着笑。

**家长群的深夜讨论**

戏曲社团的家长微信群常在不寻常的时间活跃。凌晨一点,张爸爸分享女儿在家练甩发功的视频:小姑娘扎着马尾疯狂摇头,发梢扫倒了桌上的牛奶杯。第二天群里多了几十条哈哈哈,还有家长晒出孩子用髯口当围脖的创意穿搭。

更让家长们惊喜的是变化。曾经害羞的刘萌萌现在能落落大方地表演《卖水》选段,总坐不住的皮猴子王昊为了练好踢枪,把家里的晾衣杆都踢弯了两根。四年级家长陈女士发现,孩子写作文时开始用好似贵妃醉酒的步态这样的比喻。

夕阳把排练室的木地板染成琥珀色时,孩子们正在排练新编的《少儿大闹天宫》。金箍棒划出的弧光中,那些曾经觉得戏曲老土的孩子们,此刻都成了最投入的角儿。北塘小学的走廊里,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抽枝发芽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