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陶村古戏台:听!那唱了三百年的陶腔
北陶村古戏台:听!那唱了三百年的陶腔
太行山东麓的北陶村,每到农历二月初二,村东头的老戏台前总会挤满十里八乡的乡亲。台前几株老槐树虬枝斜出,树皮上留着几代戏迷用指甲刻下的正字,数着那些看戏的年份。戏未开场,已有老翁端着旱烟袋蹲在青石阶上念叨:今儿该唱《忠义碑》第四折了。
**一、古碑上的戏文密码**
村西头关帝庙里的残碑揭开了陶腔的身世。乾隆四十二年立的功德碑背面,密密麻麻刻着《双玉镯》全本戏词,末行赫然写着陶家班敬献。村里的老辈人说,早年间陶姓族人外出贩盐,把安徽青阳腔、河南越调揉进本地秧歌调,竟自成一家。
八旬老艺人陶守业家的樟木箱里,珍藏着同治年间的工尺谱。发黄的宣纸上,墨色勾画的音符旁注着吸气如抽丝,吐字如落珠的密语。老人说这是陶腔独有的换气法,唱武戏时能在鹞子翻身中连唱十三板不喘。
**二、夜戏里的千年绝活**
春寒料峭的夜戏最是动人。台上旦角踩着三寸木跷,在八仙桌搭起的高台上旋身,裙裾翻飞间露出红缎面绣花鞋。突然一个探海动作悬在半空,伴着手提银枪泪不干的拖腔,台下顿时炸开满堂彩。这手桌台旋子的绝技,全凭师父口传心授。
陶腔的伴奏也透着古意。月琴师傅左手按弦从不用指甲,单靠指肚肉在桐木板上揉出泣血般的颤音。打鼓的老把式能用鼓槌在边棱敲出雨打芭蕉的脆响,这手阴阳槌的功夫,让省里来的专家直呼活化石。
**三、祠堂里的传承之争**
陶氏宗祠的议事厅里,关于陶腔的争论从未停歇。年轻人要把电子琴加进伴奏,老辈人攥着工尺谱直摇头。倒是嫁到外村的陶家女儿们出了主意:把《龙凤镯》改成抖音短剧,点击量竟破了百万。
更让人称奇的是村小学的课间操。孩子们把陶腔的云手、台步编成戏曲操,青砖操场上,百来个红领巾齐刷刷甩水袖的景象,让省剧协的专家湿了眼眶。祠堂门楣上曲传千秋的匾额,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。
如今来北陶村听戏的外乡人,总爱问台上唱的是什么剧种。村里人会指着戏台两侧斑驳的对联笑而不答,那上联写着三五步走遍天下,下联对六七人百万雄兵。或许正如九十三岁的陶守业老人所说:咱这调调儿,走出山坳就成了别家的戏,只有在老戏台上,才透着陶家人骨子里的血性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