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唱戏曲里的独角戏:不靠弦索也动人
清唱戏曲里的独角戏:不靠弦索也动人
戏台上锣鼓一响,京胡声起,戏迷们便知好戏开场。但您可曾见过这样的场景——演员素面朝天,不施粉黛,往台中央一站,张口便是《贵妃醉酒》的婉转腔调,没有丝竹伴奏,却能让满堂喝彩?这便是戏曲行当里最见功力的绝活——清唱。
一、清腔雅韵溯源头
清唱在梨园行里有个雅称叫干牌子。明代昆曲兴盛时,文人雅士聚会常以清唱为乐,谓之清工。张岱在《陶庵梦忆》里记载,那些能清唱全本《牡丹亭》的曲友,比正式登台的伶人更受推崇。到了清代,四大徽班进京,京剧雏形初现,清唱成为名角展示嗓子的试金石。
梅兰芳年轻时在云和堂学艺,每天天不亮就对着城墙吊嗓子。城墙能产生天然混响,正是练清唱的好去处。老辈艺人说,清唱要唱出膛音,得让声音像水纹一样在空气中层层荡开,这样的功夫,非得十年八载磨不出来。
二、无弦有韵见真章
清唱最忌干嚎,讲究的是无中生有。程砚秋先生总结清唱要诀:字要重,腔要轻,板要稳。没有乐器托着,演员得在心里打着拍子,《锁麟囊》里春秋亭外风雨暴那段西皮流水,每个气口都要拿捏得分毫不差。
裘盛戎演《姚期》清唱时,能凭气息控制让观众仿佛听见隐隐的鼓点。他在马杜岑奉王命把草桥来镇这句里,用鼻腔共鸣模拟出铜锤花脸的浑厚,愣是唱出了千军万马的气势。这种肉嗓代弦索的本事,如今已成绝响。
三、活态传承有新声
当代剧场里,清唱成了检验演员的照妖镜。2019年长安大戏院办过一场清唱擂台,青年老生傅希如清唱《空城计》,在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这句里,用气若游丝的弱声处理,把诸葛亮胸有成竹的淡定表现得淋漓尽致,赢得满堂彩。
在戏曲教学里,清唱更是必修课。中国戏曲学院的老教授们常说:带弦唱戏如拄拐走路,清唱才是真功夫。现在短视频平台上,不少票友上传清唱片段,有位河北梆子爱好者对着麦田唱《大登殿》,苍凉的嗓音混着风吹麦浪的沙沙声,竟有穿越时空的震撼。
戏谚云:千斤话白四两唱,清唱恰似去掉所有修饰的璞玉,让观众纯粹感受戏曲声腔之美。当那些水磨腔、脑后音在空气中震颤,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技艺,更是穿越百年的文化基因。下次遇到清唱表演,不妨闭上眼睛细品,或许能听见古人小红低唱我吹箫的那份雅致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