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陶村的陶腔:古戏台下的百年绝唱
北陶村的陶腔:古戏台下的百年绝唱
在太行山褶皱深处,北陶村的青石戏台每到暮色四合时总会亮起红灯笼。十里八乡的老人拄着拐杖往这里赶,年轻人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板凳占座,戏台前摆满的柿饼、核桃和山茱萸,都是村民给戏班子的添箱礼。
这里传唱的陶腔,是别处再难听到的独特剧种。老辈人讲,清道光年间,村里陶姓族长在山东贩茶时带回个落魄戏班。班主将柳子戏与本地山梆子相糅合,又在唱腔里掺入采石号子的顿挫,久而久之竟自成一家。戏台石柱上三更锣鼓惊山鸟,一曲陶腔动月华的斑驳楹联,默默见证着两百年的传承。
陶腔最绝的是甩腔。去年秋分唱《走麦城》时,七十岁的陶金生老生一个拖腔足足转了九道弯,把关羽的悲怆唱得群山回响。台下卖豆腐的庆婶听得直抹泪,第二天给戏班送去整板热豆腐。更绝的是《陶三娘打虎》里的武旦戏,演员踩着三寸厚底靴在八仙桌上连翻三个云里翻,惊得台下后生直拍大腿。
戏箱里保存着光绪年间的蟒袍,金线绣的团龙在煤油灯下依然熠熠生辉。去年县里非遗普查时,文化馆的人捧着发脆的手抄本直咂舌:这工尺谱里记的'鹞子翻身调',怕是全国独一份。最年轻的旦角陶小满刚满十六岁,她清晨吊嗓子的声音常与山涧鸟鸣相和,老辈人说这是陶腔该有的灵气。
如今戏班仍守着六月六晒戏箱的老规矩。去年冬夜唱完《忠义堂》,八十岁的司鼓陶老栓把鼓槌交给重孙时念叨:陶腔的魂儿在咱这山坳里才养得住。月光漫过斑驳的戏台,仿佛两百年前的丝竹声从未散去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