盐阜老腔调里的烟火气——听淮剧,品江淮
盐阜老腔调里的烟火气——听淮剧,品江淮
在黄海之滨的盐阜平原上,每当暮色四合,总有三两老者聚在街角,用略带沙哑的嗓子哼唱起悠扬婉转的调子。这腔调不似昆曲的清雅,不类越剧的缠绵,却带着苏北平原的泥土香,这就是被当地人称为三可子的淮剧。
一、草台班子里走出的梨园传奇
光绪二十年的盐河码头上,背着行囊的盐工们总会围坐在草棚戏台前。台上伶人踩着草绳编织的地毯,用竹板敲出清脆的节奏,这就是淮剧最初的样貌。艺人们把田间劳作的号子揉进唱腔,将船工拉纤的韵律化作鼓点,连农具铁锹都成了伴奏乐器。
在阜宁乡间,至今流传着九莲十三英的戏班传说。九个演《秦香莲》的戏班,十三个唱《孟丽君》的草台班子,沿着串场河搭台唱戏。河水载着锣鼓声流淌,把《赵五娘》里赵京娘的悲怆,《牙痕记》中安寿保的孝义,唱进了江淮人家的炊烟里。
二、戏台春秋里的江淮儿女
淮剧最动人心魄的,莫过于那些浸透人间烟火的故事。《白蛇传》在江淮大地上生长出别样韵味,白素贞与许仙相遇的断桥,被巧妙地移植到盐城登瀛桥上。当白娘子唱起千年修炼到人间,台下观众看见的分明是盐河两岸为生计奔波的女子。
《莲花庵》里带发修行的刘素贞,褪去了神话色彩,成了盐商家庭里受尽委屈的少奶奶。她手持的木鱼是扬州的漆器,念的经文带着阜宁口音,就连庵堂里的晨钟暮鼓,都透着里下河地区特有的湿润气息。
三、老腔新韵唱时代
新世纪之初,盐城淮剧团带着《小镇》进京,在长安大戏院唱响当代故事。舞台上的二维码、智能手机与传统的水袖功浑然一体,老观众在熟悉的【淮调】里听见了移动支付的提示音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,让百年淮剧在都市霓虹中找到了新坐标。
建湖县的淮剧小剧场里,90后演员正在尝试电子乐伴奏。当《金殿认子》的唱段遇上电子合成器,传统【拉调】的悲怆与赛博朋克的迷幻碰撞出奇异火花。台下举着荧光棒的年轻人发现,爷爷爱听的戏文里,竟藏着不输流行音乐的节奏感。
夜幕下的盐渎古镇,老戏台又亮起了灯笼。台上水袖翻飞唱着《李三娘》,台下手机屏幕连成星河。这传承了二百年的乡音,正踏着数字时代的节拍,在长江与黄海交汇处,唱出新的传奇。当混着盐味的东南风吹过剧场檐角,仿佛听见了江淮大地上永不落幕的生命咏叹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