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曲行当里的重气二字:唱念做打皆在呼吸间
戏曲行当里的重气二字:唱念做打皆在呼吸间
戏台上,老生一声叫小番震彻云霄,青衣水袖翻飞间唱出百转千回,武生连翻二十四个旋子气定神闲。这些令人叫绝的表演背后,都藏着戏曲艺术的核心密码——重气。这个看似简单的词汇,实则是梨园行当传承千年的精髓所在。
一、气为声之本:戏曲唱腔的呼吸密码
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说:唱戏全凭一口气。在《贵妃醉酒》中,杨玉环的【四平调】唱腔时而婉转低回,时而清亮高亢,全仗着丹田之气的灵活运用。老艺人讲究气沉丹田,声贯顶门,这种独特的呼吸方式能让声音穿透剧场每个角落。
昆曲《牡丹亭》里杜丽娘的游园惊梦,唱词长达百句却要一气呵成。演员需掌握偷气绝技,在念白间隙快速换气,保持气息绵长不断。这种呼吸技巧如同书法中的笔断意连,看似停顿实则气息未绝。
不同行当对气息的运用各有讲究。武生讲究暴发力,短促气息配合虎跳旋子;老旦则需托腔送气,用悠长气息支撑苍劲唱腔。正如程砚秋总结的:小生用气在喉,花脸用气在胸,老生用气在腹。
二、以气驭形:身段表演的内家功夫
盖叫天演《武松打虎》时,一个鹞子翻身接卧鱼亮相,看似轻盈实则暗含内劲。戏曲身法讲究气到形随,每个亮相都要沉气定神,方显人物威仪。这种内家功夫,正是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的显著区别。
水袖功最能体现气息与形体的配合。程派青衣甩出三丈水袖,全凭腰腹发力带动气息运转。当水袖如白练般在空中划出弧线,演员实则通过呼吸控制肌肉的松紧,达到形断气不断的境界。
武戏开打时的气息调控更是精妙。裴艳玲演《钟馗嫁妹》,在连串跟头后要立即唱大段唢呐二黄,靠的是提气轻身的秘诀。这种将武术内功融入戏曲表演的智慧,正是中国戏曲独步世界的绝活。
三、养气之道:梨园弟子的必修课
科班弟子清晨五更天就要开始喊嗓,对着城墙咿——啊——地练声。这不是简单的发声训练,而是通过特定音阶调节呼吸节奏。著名武生李少春回忆,他年轻时每天要对着烛火练呼吸,直到火苗纹丝不动才算合格。
老艺人传授的数珠法堪称绝技:口含玉珠练唱,既要吐字清晰又要气息平稳。这种训练能同时锻炼唇齿力度和呼吸控制,梅葆玖直到晚年仍保持这个习惯。当代戏曲教育家还创新出太极运气法,将传统气功融入声乐训练。
当今戏曲舞台上,张火丁在《锁麟囊》中展现的气息控制令人惊叹。她继承程派脑后音唱法,用独特的气声共鸣塑造人物。青年演员在继承传统的同时,也开始借鉴科学发声方法,让古老艺术焕发新机。
从勾栏瓦舍到现代剧场,重气始终是戏曲艺术的灵魂。这口气既是生理呼吸,更是艺术生命的气息。当年轻演员在练功房对着镜子调整呼吸时,他们延续的不仅是技艺,更是千年文脉的生生不息。戏谚云:内练一口气,外练筋骨皮,或许这正是中国戏曲穿越时空仍能打动人心的重要密码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