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戏、红船班…这种岭南人痴迷的粤语戏曲到底叫什么?

大戏、红船班…这种岭南人痴迷的粤语戏曲到底叫什么?

珠江畔的榕树下,几个阿公正在争得面红耳赤。一位拄着龙头杖的阿伯激动地说:《帝女花》当然是任剑辉最正宗!对面的阿叔立刻反驳:你识唔识戏啊?芳艳芬的'香夭'才叫绝!路过的小年轻听得一头雾水,这粤语唱得婉转悠扬的戏曲,到底应该叫什么呢?

一、红船泊岸处戏迷已痴狂

在粤语地区,人们习惯称这种戏曲为大戏。这个称呼源自清代广府班的演出传统,当时戏班乘坐红漆大船沿珠江巡演,每到一地便用竹竿在河滩搭起可容纳上千人的竹棚戏台。观众望着江面上连片的红船,便喊出睇大戏去咯的约定俗成。

光绪年间广州十三行的商贾们为了争抢名角,曾创下千金点一折的豪举。当时最红的武生新华演《六国大封相》时,戏迷将整条状元坊挤得水泄不通,连屋顶都爬满了人。这种狂热催生了八和会馆的成立,成为粤剧界的武林盟主。

香港太平戏院在鼎盛时期,名伶白驹荣的戏票要提前三个月预定。老茶客至今记得1947年薛觉先与马师曾在薛马争雄时期,两家戏班隔街对台,观众们看完这边《胡不归》,又赶场看那边《关汉卿》,把整条皇后大道挤成了不夜天。

二、水袖翻飞间尽是岭南魂

粤剧的唱腔堪称九腔十八调,梆子与二黄的结合产生出独特的乙反调式。老艺人说戏棚官话要保留中州韵,但道白却用广府白话,这种双语特色在《客途秋恨》等经典剧目中尤为明显。文武生开面时,一笔朱砂要画出七分英气三分柔的神韵。

《紫钗记》中剑合钗圆的经典对唱,运用了士工慢板与反线中板的交替。任剑辉在《牡丹亭惊梦》里的反串小生,能将真假声转换得浑然天成。这些技艺都需要童子功,当年红船子弟五更天就要对着江水吊嗓子。

2009年粤剧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时,申报材料特别提到独特的排场体系。就像《六国大封相》必须用108人的大场面,《香花山大贺寿》要展示全套罗汉架,这些程式化的表演承载着广府人的集体记忆。

三、霓裳未改调新声已绕梁

如今广州粤剧院的年轻演员用抖音直播教唱腔,观看量常破百万。香港西九文化区的戏曲中心,周末的青年专场总是一票难求。澳门大三巴前的露天剧场,葡萄牙游客也能跟着《帝女花》哼几句落花满天蔽月光。

深圳的粤剧快闪活动让白领们大呼过瘾,改编版《荔枝颂》加入了电子乐元素。佛山祖庙的万福台上,小学生演出的《穆桂英挂帅》赢得满堂彩。这些创新没有抛弃水发功、翎子功等传统技艺,反而让年轻人发现了程式之美。

在多伦多的唐人街,老华侨组建的海韵剧社坚持用纯正官话唱《再世红梅记》。新加坡牛车水的戏台每逢神诞必演《玉皇登殿》,台下观众跟着锣鼓点打拍子的场景,让人恍若回到百年前的珠三角。

夜幕下的广州文化公园,榕树头的私伙局又响起了熟悉的梆簧声。阿公们仍在争论哪个版本更经典,但那份对大戏的痴迷早已超越了时空。当年轻戏迷举起手机录下这段乡音时,八百年的岭南雅韵正在数字时代找到新的船票。下次听到这婉转的粤韵,你定能会心一笑:这就是让我们魂牵梦萦的粤剧啊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