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家戏台那声儿,一开嗓就是千年
老家戏台那声儿,一开嗓就是千年
您知道吗?中国戏曲版图上藏着368个剧种,每个村镇的戏台子都藏着独门绝活。当街头巷尾飘来熟悉的乡音唱腔,那声儿里裹着的,何止是故事里的悲欢离合?
**北方戏台起惊雷**
京城的胡同深处,胡琴声一响,《贵妃醉酒》的华彩就漫过了四合院的灰墙。徽班进京不过两百年,却把昆腔、秦腔、汉调熔成一炉,生旦净末丑的脸谱往台上一站,就是半部中国美学史。往西到黄土高坡,秦腔艺人一声叫板能震落屋檐的积雪,老腔艺人脖颈青筋暴起时吼出的《将令》,带着黄河泥沙的粗粝。
**江南烟雨酿戏文**
长江边的安庆城里,黄梅调像三月的细雨般缠绵。严凤英在《天仙配》里甩出的水袖,能把七仙女的相思织成天边的云霞。六百公里外的嵊州,越剧小生执扇而立,吴侬软语唱《梁祝》时,连钱塘江潮都放轻了脚步。戏台下的老太太们抹着泪,想起自己年轻时的蓝布包头。
**岭南海风送戏船**
珠江三角洲的祠堂前,粤剧花旦头顶五尺长的雉鸡翎,踩着梆簧唱《帝女花》,戏词里掺着英文的舶来词。福建沿海的渔村,高甲戏丑角顶着酒糟鼻插科打诨,逗得台下啃甘蔗的孩童笑出豁牙。潮剧青衣甩发功舞得密不透风,仿佛要甩尽人世间所有委屈。
**蜀道戏韵藏绝技**
入川的茶马古道上,川剧变脸艺人袍袖翻飞间,青面獠牙瞬间化作粉面含春。重庆码头边,川江号子混着金钱板的噼啪声,讲着袍哥人家的江湖义气。云南的傣剧里,孔雀公主的银饰随着象脚鼓叮当,月光下分不清是戏是梦。
如今这些戏台子前,拿手机录像的年轻人比摇蒲扇的老戏迷还多。但每逢庙会社火,当第一声锣鼓敲破黎明,那些浸在骨子里的乡音总会唤醒沉睡的记忆——原来我们的魂儿,早被这方水土的戏文腌入了味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