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台子上的烟火气:谁在唱咱们的戏?

戏台子上的烟火气:谁在唱咱们的戏?

话说民国初年,北京城南的戏园子里,有位须发皆白的老票友摇头晃脑:这戏是唱给老爷们听的。话音未落,台上一声脆生生的念白飘过来:列位看官,且听我道来——只见梅兰芳扮的杜丽娘水袖轻扬,生生把昆曲从深宅大院唱到了市井街巷。这桩往事,倒叫人想起个有意思的话题:那些真正唱给老百姓听的戏,到底该叫什么戏?

**一、庙堂到街巷的千年跋涉**

北宋勾栏瓦舍里,说书人惊堂木一拍,《张协状元》的唱词便和着茶香在坊间流转。元大都的茶馆里,关汉卿的《窦娥冤》让贩夫走卒抹着眼泪叫好。这些扎根民间的戏曲,早把阳春白雪化作了下里巴人。你看那《白蛇传》里的断桥相会,分明就是杭州城河坊街的烟火;《天仙配》中的男耕女织,活脱脱黄梅戏发源地安庆的田园图景。这些戏文里唱着的,可不就是咱们祖祖辈辈的日子?

**二、一方水土养一方戏**

在绍兴的乌篷船头,越剧柔婉的唱腔和橹声水韵浑然天成。黄梅戏里带着长江水汽的拖腔,一开口就是安庆码头的市声。更别说东北二人转那插科打诨的劲儿,活脱脱黑土地里长出来的幽默。这些带着泥土味的戏曲,像极了老母亲纳的千层底——针脚未必齐整,却最是熨帖暖心。当年严凤英唱《打猪草》,不就是把大别山里的乡音乡情,都揉进了黄梅调?

**三、新瓶旧酒滋味长**

长安大戏院里的全息投影《牡丹亭》,让年轻观众举着手机拍个不停。抖音上昆曲演员的戏曲变装视频,一夜之间收获百万点赞。上海京剧院把《曹操与杨修》改编成沉浸式戏剧,观众跟着演员在后台穿梭。这些新花样看似叛逆,实则延续着戏曲骨子里的生存智慧——元代杂剧不也吸收过胡琴琵琶?民国时期的时装新戏不正是当年的创新?

戏台两侧常见出将入相的匾额,倒不如改成雅俗共赏更贴切。从勾栏瓦舍到短视频平台,戏曲这棵老树总能抽出新芽。它不是博物馆里的青花瓷,而是街边小摊上热气腾腾的阳春面,谁都能来尝一口。下次听见巷口传来胡琴声,不妨驻足听上一段——保不齐里头就唱着你我的故事呢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