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国粹在孩子心中发芽:适合儿童聆听的戏曲宝藏
让国粹在孩子心中发芽:适合儿童聆听的戏曲宝藏
传统戏曲常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属艺术,实则这座文化宝库中藏着无数适合儿童的艺术珍品。从咿呀学语的童谣体小戏到跌宕起伏的经典故事,戏曲艺术正以生动活泼的姿态,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认知传统文化的奇妙之门。
一、童话里的戏台
京剧《哪吒闹海》将神话传说转化为斑斓的视觉盛宴,小演员头戴莲花冠、脚踏风火轮的扮相让神话人物跃然眼前。昆曲《老鼠娶亲》改编自民间故事,丑角们诙谐逗趣的表演配上正月十五闹花灯的唱段,把动物拟人化的寓言演绎得妙趣横生。浙江婺剧团推出的《西游记》儿童版,特制了可拆卸的金箍棒道具,让孩子们在剧场里跟着孙悟空大闹天宫。
二、会跳舞的童谣
小小子坐门墩,哭着喊着要媳妇——这首北方童谣被改编成皮影戏《小门神》,老艺人用皮影演绎孩童稚趣,配合三弦轻快的节奏,让传统歌谣有了立体生命力。苏州评弹团推出的《数字歌》,将一二三四五的启蒙数字融入吴侬软语,演员手持算盘道具边唱边演,把数学启蒙变成音乐游戏。这些短小精悍的童谣体戏曲多在15分钟内,符合儿童注意力特点。
三、可以玩的戏曲
北京风雷京剧团推出的《大圣归来》互动剧,设置学耍金箍棒体验环节,小观众可登台模仿猴王招式。上海越剧院开发的戏曲盲盒,内含脸谱贴纸、水袖书签等文创产品,让孩子在拆盲盒过程中认识不同行当。杭州宋城景区定期举办的戏曲寻宝活动,将生旦净末丑的扮相线索藏在古街巷弄,完成任务的儿童可获得戏曲脸谱彩绘体验。
四、动画里的唱念做打
央视戏曲频道《宝贝剧场》将《三个和尚》改编成水墨动画,保留原剧唱腔的同时加入现代配乐。B站up主戏精阿婆主用黏土动画演绎京剧《武松打虎》,布老虎玩偶与戏曲武打完美融合。这些跨界作品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播放量,证明传统艺术与数字媒介碰撞出的奇妙火花。
当稚嫩的童声跟着锣鼓点哼唱西皮二黄,当彩色水袖在幼儿园舞蹈课上翻飞,戏曲艺术的种子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萌发。这些专为儿童打造的戏曲作品,既保留了无声不歌,无动不舞的美学精髓,又注入了符合儿童认知的现代元素,让文化传承在寓教于乐中自然发生。下次带孩子走进剧场时,不妨从这些入门佳作开始,让国粹之美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