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半开锣为谁唱?探秘中国戏曲中的鬼戏
夜半开锣为谁唱?探秘中国戏曲中的鬼戏
三更天的梆子声惊醒了沉睡的戏台,老班主将朱砂点在每个学徒眉心。铜锣未响,台下已坐满了影影绰绰的看客,他们带着冥币来听戏,要听的正是那出《目连救母》里的鬼门十三折。这并非民间传说,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湘西某县剧团亲历的诡异往事。
**一、阴阳两界的戏台**
中国戏曲史上活跃着特殊的阴间观众。福建莆仙地区至今保留着鬼看戏的习俗,每年七月半,戏班要在空场演出《钟馗捉鬼》,台前摆放三牲祭品,观众席却空无一人。班中老人说,真正的看客要等子时才会现身。
湖南辰河高腔的阴堂戏更显诡谲。演出前戏班要焚化写满符咒的黄表纸,演员需用糯米水净身。2015年某非遗传承人回忆,有次临时撤换戏码,次日发现后台装道具的樟木箱里积了层薄薄的水汽,箱底赫然印着五个湿漉漉的手印。
**二、幽冥曲谱考**
学界认定的鬼戏主要有三类:傩戏中的《开山猛将》用青铜面具与罡步震慑恶灵;目连戏中的《刘氏逃棚》需在坟场演出,演员要含朱砂防鬼上身;而闽南的《祭五殇》专为横死者超度,曲调凄厉如泣血。
云南昭通发现的清代戏本《幽冥录》记载了已失传的阴司十八调,其中鬼哭调要求演员用气声演唱,每句尾音要突然拔高八度,模仿冤魂哀鸣。老艺人说,这调门唱多了会折阳寿。
**三、戏魂不灭**
江西龙虎山道场保存着明代《酆都科仪戏》,整套科仪包含49折鬼戏,需连演七昼夜。2018年非遗展演时,当演到《十殿阎罗审恶鬼》一折,现场录音设备突然失灵,道场香炉无风自燃,事后在录像中发现了难以解释的声纹波动。
这些浸染着神秘色彩的戏曲,实则是古人处理生死命题的艺术创造。当现代聚光灯照亮古老戏台,那些为幽冥世界创作的曲调,依然在提醒着我们:有些文化密码,或许永远无法完全破译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