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咿呀学唱戏这些经典剧目最对味

孩子咿呀学唱戏这些经典剧目最对味

夏日傍晚的胡同里,几位老人摇着蒲扇哼起苏三离了洪洞县,蹲在石阶上的小孙子竟也摇头晃脑跟着学。这般童声童韵的戏曲哼唱,恰似炎夏里的一碗冰糖莲子羹,清甜入心。中国戏曲这片沃土里,本就有不少专为孩子栽种的幼苗,待我们细细寻来。

一、童趣盎然的传统戏码

京剧《三岔口》里两位侠客在黑暗中摸索打斗的诙谐场景,活脱脱就是孩子最爱的摸瞎子游戏。当武生们举着木刀翻跟头时,孩子们总会被逗得咯咯直笑,甚至忍不住模仿那些夸张的动作。这出无唱词的武戏,恰似一场热闹的默剧,用肢体语言征服了无数小观众。

黄梅戏《打猪草》中,小姑娘陶金花与小男孩金小毛因割草引发的误会,正应了孩子们不打不相识的交往模式。当金小毛故意打翻陶金花的竹篮时,台下的小观众总会着急地喊:快跟姐姐道歉呀!稚嫩的黄梅调在剧场里此起彼伏,竟比台上的演员还要投入。

闽南布袋戏《雷万春打虎》更是孩子们的狂欢。木偶老虎在艺人手中张牙舞爪,却总被机智的雷万春耍得团团转。当看到木偶做出吐舌头、翻白眼的表情时,孩子们的笑声能把戏棚顶都掀翻。这种充满想象力的表演形式,恰似立体的连环画,让孩子在笑声中记住忠勇仁义。

二、古韵新声的现代表达

北京戏校排演的儿童京剧《白雪公主》,七个小矮人踩着矮子功出场时,活脱脱从童话书里蹦出来。当恶皇后变成的巫婆甩着水袖施法时,传统戏曲程式与现代故事的碰撞,让东西方文化在孩子的认知里奇妙交融。小观众们既为白雪公主揪心,又对京剧的唱念做打着了迷。

苏州昆剧院新编的《哪吒闹海》,让三头六臂的小英雄踩着云步腾空而起。当混天绫化作水袖翻飞,乾坤圈变成翎子翻舞,传统戏服与现代舞美碰撞出的火花,照亮了孩子们眼中的惊奇。散场后,总能看到举着木棍当火尖枪模仿的小身影。

陕西皮影戏《西游记》在幕布上演绎取经故事时,孩子们会主动当起人肉字幕,抢着给师徒四人配音。当猪八戒的皮影挺着肚子说要分行李回家,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呆子夯货喊成一片,传统艺术就这样在童言稚语中焕发新生。

三、戏曲启蒙的趣味钥匙

上海京剧院开设的亲子工作坊里,画着脸谱的孩子们正在学走台步。老师把圆场步比作踩着棉花糖走路,山膀手势说成拥抱云朵,抽象的戏曲程式顿时有了甜蜜的味道。当小不点们歪歪扭扭摆出亮相姿势时,传统文化的种子已悄然发芽。

广州粤剧院的体验课上,孩子们举着比自己还高的花枪比划。老师把枪花分解成画彩虹的动作,踢枪说成给兵器挠痒痒,兵器把子功成了大型过家家游戏。散落满地的刀枪剑戟间,流淌着稚嫩的南国粤韵。

成都川剧院的变脸夏令营,孩子们戴着卡通脸谱学习抹脸技巧。当老师揭秘机关藏在戏服领口时,小家伙们恍然大悟的哦——声此起彼伏。虽然他们变出的脸谱歪歪扭扭,但那份发现传统技艺奥秘的惊喜,已是最珍贵的启蒙礼物。

幕起幕落间,多少童稚眼眸被戏曲的华彩点亮。这些承载着文化密码的经典剧目,恰似先辈留给孩子的传家宝,在咿呀学唱中完成着文明的接力。当稚嫩童声唱响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,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戏曲的传承,更是一个民族永远年轻的文化心跳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