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舞和戏曲哪个更好学?过来人告诉你真相!

北舞和戏曲哪个更好学?过来人告诉你真相!

最近后台收到不少私信,问学北舞和戏曲哪个更容易。作为在戏曲团里摸爬滚打三年,后来又带学生考北舞的过来人,这个问题还真得掰开揉碎了说。记得去年有个学生,劈叉能下180度但一开口就跑调,非要学《贵妃醉酒》,结果练了三个月,唱腔没练出来倒把膝盖练伤了。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虚头巴脑的场面话,说点掏心窝子的实话。

一、入门门槛大不同

学北舞的孩子要过软开度这道鬼门关。去年暑假集训,我见过15岁的姑娘含着眼泪压胯,把杆上的手帕都能拧出水来。每天雷打不动的芭蕾基训,擦地、小踢腿、大踢腿,光站一位脚就能让初学者龇牙咧嘴。而戏曲入门讲究四功五法,光是云手就能分出七八种变化,我教过的学生里,能把山膀拉到位的不超过三成。

戏曲生的日常是吊嗓子、耍花枪、走圆场。凌晨五点的练功房,总能看到他们对着墙根咿咿呀呀。上个月有个学花旦的姑娘,为练眼神盯着香头看,硬生生把眼泪看出来了。北舞生则要跟地心引力较劲,大跳时滞空那0.5秒,背后是成百上千次的摔打。去年校考,有个男生练平转把排练厅地毯都磨秃了一块。

从时间成本看,北舞生黄金期在12-18岁,过了20再练技术技巧就吃力。戏曲讲究童子功,但30岁登台的角儿也不少。有个唱老生的师兄,28岁才开始正经学戏,现在照样能在长安大戏院唱全本《空城计》。

二、看不见的较量更残酷

北舞生最怕听到肌肉记忆四个字。去年教现代舞编导课,有个姑娘编了段特别出彩的独舞,结果因为连续三天改动作,上台时身体记忆混乱,临场发挥砸了锅。戏曲演员的范儿更是要融进骨血里,去年看青年演员比赛,有个武生台步稍快了点,评委直接亮红灯:你这是赶着救火呢?

戏曲行当的规矩多得能写本书。去年排《霸王别姬》,虞姬的剑穗子该往左甩三下,新来的演员甩了四下,气得老导演摔了保温杯。北舞圈看着自由,其实每个舞种都有隐形门槛。上个月街舞专业的几个孩子去参加比赛,跳urban的愣是被评委说缺了点芭蕾底子。

就业市场永远比考场残酷。去年毕业季,北舞古典舞专业30人,进院团的不到5个。戏曲院团倒是常年招人,但月薪五千还要兼任行政是常态。有个师姐在昆曲团待了三年,现在白天当票务晚上跑直播,她说这叫传统艺术互联网+

三、选对赛道比努力更重要

去年遇到个学生,软开度差但嗓子亮,非要考舞蹈附中。后来改学老旦,今年已经跟着剧团巡演了。选专业得看老天爷赏不赏饭,我见过手指短的硬学古筝,结果轮指永远糊成一片。现在他改行教乐理,反倒如鱼得水。

北舞附中的孩子每天五点半晨功,戏曲学校的学生四点就得起来喊嗓。去年跟过艺考集训,发现能坚持下来的,都是把苦当饭吃的狠角色。有个考中国舞的姑娘,膝盖积水还每天加练两小时,她说疼说明还活着。

这行当最讽刺的是,有时候天赋反而成了绊脚石。见过太多条件好的学生仗着先天优势偷懒,最后被资质平平但肯拼的超越。去年国赛拿金奖的那个女孩,入校时柔韧性全班垫底,现在她的倒踢紫金冠能踢到后脑勺。

站在练功房镜子前,看着那些挥汗如雨的身影,忽然明白:北舞和戏曲从来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。就像我那个改行做武指的学生说的,甭管选哪条路,最后拼的都是谁更能忍常人所不能忍。去年校庆遇到退休的老教授,他说了句大实话:这行当,要论'好学',哪个都不好混;要说'值得学',哪个都够你琢磨一辈子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