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地上的戏疯子:钢筋水泥间绽放的戏曲人生

工地上的戏疯子:钢筋水泥间绽放的戏曲人生

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,当电钻声渐歇,塔吊停止转动,总有一缕清亮的唱腔穿透尘雾。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卸下工具,掏出褪色的戏服,在未完工的毛坯房里摆开架势。他们不是专业演员,却在脚手架上演绎着千年戏曲的魂魄。

一、安全帽下的戏魂

各位工友,且听我唱一段《定军山》!老张把红色安全帽倒扣当髯口,两根钢筋作马鞭,在裸露的水泥柱间迈开台步。这个来自豫东的钢筋工,每天收工后都要在工地空地上亮两嗓子,围观的工友用铁桶当锣,钢管作梆子,硬生生在工地搭起个草台班子。

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工地并不鲜见。他们自称工地戏曲人,白天绑钢筋、搬砖头,晚上对着月亮吊嗓子。山东菏泽的瓦工李建军,安全帽里总揣着梆子戏的简谱;四川达州的架子工王德发,手机里存着200多段川剧视频。这群平均年龄45岁的工人,用戏曲对抗着生活的重压。

二、水泥板上的戏台

在郑州某工地,工人们用脚手架搭起临时戏台,防尘网当幕布,混凝土搅拌车的大灯就是舞台追光。他们自编自演的《工地版铡美案》里,包公头戴黄色安全帽,王朝马汉手持水平仪当铡刀,唱词里夹杂着混凝土标号垂直度偏差等工地术语,逗得工友们前仰后合。

这些改编不是胡闹,而是戏曲生命力的延续。就像昆曲大师俞振飞说的:戏要活在当下。工人们把基坑塌方编进《长坂坡》,把讨薪经历融进《杨门女将》,让古老戏文焕发新的生命力。西安建筑工孙长河甚至用秦腔唱《安全生产守则》,被工友们称为安全戏疯子。

三、钢筋丛中的传承

在南京长江五桥工地,豫剧票友赵大勇的手机直播账号有3万粉丝。他发明的安全帽髯口功把戏曲特技融入劳动保护,甩髯口时安全帽纹丝不动。咱这是新派工地豫剧,老赵说着又亮了个相,背后的长江落日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。

这些工地戏曲人无意中成了文化摆渡者。他们的抖音视频下,常有年轻人留言:原来戏曲可以这么酷。安徽木工周师傅带出的七个徒弟,个个会唱黄梅戏。他们说:师傅教的不仅是手艺,还有戏里的忠孝仁义。

夕阳西下,某个工地的水泥空地上又响起西皮二黄。安全帽上的反光条在暮色中明明灭灭,仿佛千年戏台上流转的珠翠。这些工地戏曲人或许永远登不上大剧院,但他们用汗水和执着,在城市的褶皱里续写着戏曲的民间血脉。当起重机的钢索在暮色中轻轻摇晃,恍惚间,那分明是老戏台檐角的风铃在叮当作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