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开口就知有没有:这些戏没点真功夫可不敢碰

一开口就知有没有:这些戏没点真功夫可不敢碰

戏台上,一袭水袖甩出千年风韵,几声唱腔道尽人世沧桑。但内行人都知道,有些戏码可不是光靠扮相就能撑场面的。当琴弦一响,鼓点一落,那些能把人唱出鸡皮疙瘩的经典唱段,往往都是戏曲界公认的硬骨头。

一、京昆两座高峰:唱到让人脊背发凉的功夫活

京剧《二进宫》里的二黄慢板,堪称老生行当的试金石。这段唱腔像蜿蜒的山路,音域从苍劲的低音直冲云霄,中间要转五个调门,每个音都得像秤砣落地般稳稳当当。老艺人常念叨:杨波进宫,喉咙掏空,说的就是这出戏能把嗓子生生唱出血丝来。

昆曲《牡丹亭》的游园惊梦更是个中翘楚。杜丽娘游园的七分春色,三分哀愁,全在绵延不断的水磨腔里。演员得用气息托着每个字在舌尖打转,像用毛笔尖勾画工笔画,稍有差池,那婉转的情思就变成了干瘪的念白。有位昆曲名家说,这段唱完就像跑了三千米,后背的戏服能拧出水来。

二、地方戏里的地狱级唱段

秦腔《周仁回府》里的哭墓选段,绝对算得上西北戏曲的声乐马拉松。演员要跪在台上连唱四十分钟,声音从悲愤嘶吼到泣不成声,真假嗓转换得不着痕迹。当地老戏迷有个说法:能唱全本《周仁》的,嗓子都是铁打的。

越剧《红楼梦·焚稿》选段,把江南水乡的缠绵唱出了刀锋般的锐利。林黛玉的唱词字字泣血,演员得用气声控制着不让眼泪冲垮唱腔。那些看似轻柔的小腔,实则是用丹田气吊着的钢丝,稍有不慎就会破音。难怪越剧名角都说,这段戏唱完得歇三天才能缓过劲。

三、戏台背后的魔鬼训练

老辈艺人传下的练声法子,搁现在看都像酷刑。天不亮对着水井喊嗓,寒冬腊月里含着冰块练吐字,这都是基本功。豫剧名家常香玉当年为练《花木兰》里的征战唱段,硬是在三伏天裹着棉被练发声,说是要逼出那股子金戈铁马的杀气。

这些要命的唱段之所以流传百年,正因为它们把戏曲的魂儿都凝在了声腔里。当年轻演员在练功房摔打滚爬时,戏楼飞檐上的铜铃随风轻响,仿佛在说:没有流过三缸汗,哪配穿上这身行头?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