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深处寻古意:古风戏曲唱腔入门三诀

【梨园深处寻古意:古风戏曲唱腔入门三诀】

良辰美景奈何天,赏心乐事谁家院——这句《牡丹亭》的念白,总让戏迷们想起月光下檀板轻敲的时光。古风戏曲唱腔讲究声、情、韵三绝,看似行云流水,实则暗藏门道。今天让我们掀开帷幕一角,探秘那些被老艺人称作饭碗的看家本领。

一、气息如丝绵,丹田定乾坤

昆曲名家张继青曾分享过偷气秘诀:唱《牡丹亭》袅晴丝时,要在晴字尾音微顿,鼻腔轻吸半口气。这种换气法能让十八拍的拖腔连绵不绝,就像苏州绣娘手中的蚕丝,细若游丝却不断不散。练习时可平躺置书于腹,吸气时书册自然升起,呼气时缓缓降落,每日晨昏各练百次,三月可成。

二、咬字如琢玉,四声见真章

京剧《贵妃醉酒》里海岛冰轮初转腾的腾字,程砚秋先生处理时舌尖轻抵上颚,将阳平声调拉出九曲回廊的韵味。建议初学者用橄榄核练声法:含橄榄核于齿间,逐字诵读《声律启蒙》,既练口齿清晰度,又悟平仄韵律。切记喷口不可过猛,当年梅兰芳为练白字发音,在寒冬腊月对烛吐气,要令烛火轻摇而不灭。

三、装饰音如绣花,腔中有画意

豫剧《花木兰》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拖腔里藏着七道弯,恰似汴绣中的盘金针法。练小擞音时可模仿蝉鸣,从树梢蝉声初起到盛夏嘶鸣,体会音波震颤的层次变化。秦腔的苦音腔讲究喉头微颤,如同黄土高坡的西北风掠过窑洞窗棂,那种苍凉需将舌尖抵住下齿龈,让声波在硬腭形成共鸣。

老戏班有句行话:三年胳膊五年腿,十年练不好一张嘴。古风戏曲的妙处,恰在那转轴拨弦间的微妙分寸。建议初学可多听民国老唱片,注意余叔岩的云遮月嗓如何化沙哑为沧桑,裴艳玲的雌雄音怎样在须生与旦角间流转。切记功夫在戏外,春日可临水而歌观涟漪,秋夜宜对月吟诵数星斗,方得古人声与天通的妙趣。

窗外的白玉兰又要开了,不知哪位有缘人能在花影婆娑间,唱出一段让时光倒流的好戏?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