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间有戏唱:那些令人脊背发凉的地府戏究竟叫什么?

阴间有戏唱:那些令人脊背发凉的地府戏究竟叫什么?

老话说阳间唱生旦净末丑,阴间演善恶忠奸仇,戏台上一声铜锣响,红幔翻飞间,竟真有人敢把黄泉路上的故事搬上戏台。这类让活人看得脊背发凉的戏曲,在梨园行里有个讳莫如深的统称——阴戏。

一、阴司戏台的千年回响

地府戏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《目连救母》杂剧,这出改编自佛经的戏码开创了阴间叙事的先河。戏中目连尊者闯十殿、过奈何,用锡杖劈开鬼门关的桥段,让唐代观众看得既惊且惧。到了宋代勾栏瓦舍,说书人最拿手的《酆都传》里,酆都大帝审鬼的场面被演绎得活灵活现,台下常有妇人吓得打翻茶碗。

明清时期地府戏迎来鼎盛,单是《西游记》衍生的阴司戏就有《唐王游地府》《刘全进瓜》等十余种。江南水乡的草台班子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唱地府戏必在戏台四角悬铜镜,后台备好朱砂雄黄,班主还得给扮阎罗的角儿封个压惊红包。

二、十八层地狱唱腔各异

在川剧《目连传》里,当傅罗卜(目连)闯过刀山地狱时,武生要踩着三寸厚底靴在布满利刃的戏台布景上翻跟头,这叫滚刀山。旦角扮的刘氏四娘受倒吊刑时,演员需用特制水袖完成头下脚上的唱段,这般绝活全川不过三两人使得。

北方的梆子戏《探阴山》更显粗犷,包公审阴案时,净角要用炸音唱出阴风惨惨透骨寒,每唱至此,戏园子梁上的灰都要震落三分。而闽南的《打城戏》则把破地狱仪式融入戏曲,高僧超度亡魂时,演员要连续表演过火坑跨刀梯等惊险科仪。

三、阴阳两界的文化密码

这些游走于禁忌边缘的戏曲,实则是古人面对死亡的智慧结晶。安徽贵池的傩戏《孟姜女过关》中,孟姜女哭倒的不仅是长城,更是阴阳两界的屏障。粤剧《阴阳判》里钟馗捉鬼的桥段,暗合着岭南人以戏驱瘟的民俗信仰。

当代剧场对地府戏的解构令人耳目一新。台湾当代传奇剧场的《冥河》用现代舞重构奈何桥,上海昆剧团的新编《牡丹亭·冥判》让杜丽娘在电子音效中重生。这些创新证明,古老的阴间叙事依然能在今人的文化血脉中激起回响。

戏迷们常说:阴戏开锣,鬼神让道。当我们凝视这些穿梭阴阳的戏曲时,看到的不仅是牛头马面的恐怖扮相,更是先民对生死的诗意诠释。下次戏台上响起催魂鼓,不妨细品那唱词里的玄机——或许阎罗殿上的孽镜台,照见的正是人间的悲欢百态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