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戏附中戏曲专业探秘:传统艺术的童子功在这里如何炼成?
北戏附中戏曲专业探秘:传统艺术的童子功在这里如何炼成?
在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的梧桐树荫下,坐落着中国戏曲教育的黄埔军校——北戏附中。这里每天清晨五点就开始回荡着吊嗓子的声音,戏曲专业的学生们踩着露水开始晨功,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六十八年。
一、严苛训练背后的真功夫
下腰要像柳条折,踢腿要带破风声,这是戏曲科学生挂在嘴边的顺口溜。每天早上五点四十分的毯子功课雷打不动,学生们在撒满松香的地胶上翻腾跳跃,汗水在地面晕开朵朵梅花。身段课老师会拿着竹尺矫正动作,一个云手要定格二十分钟,直到肌肉形成记忆。
专业课设置暗合传统科班四功五法的要求:唱念课用钢琴校音替代了过去的笛师跟腔,但依然保持着口传心授的传统;把子功课上,刀枪剑戟的碰撞声里藏着京剧武戏的密码。最特别的是剧目课,每个学生都要在毕业前完整继承三出骨子老戏,这是老校长定下的铁规矩。
二、舞台背后的传承密码
学校剧场后台的化妆间永远飘着戏曲油彩特有的香味。十三岁的花旦学员正在勾脸,老师用毛笔蘸着桃红胭脂,边画边讲:程派的水袖讲究'含而不发',这个劲头要从手腕传到指尖。这种手把手的传承方式,让很多濒临失传的表演技巧得以延续。
每年五月举办的青苗展演是重头戏,学生们要连演三十场。去年排演《杨门女将》时,七十岁的武生名家亲自示范鹞子翻身,落地时膝盖发出清脆的响声。这种代际传承的场景,在排练厅里每天都在上演。
三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实验
练功房里贴着二维码,扫一扫就能看到分解动作视频;水袖功课上用高速摄像机记录动作轨迹;音乐伴奏不再局限于传统文武场,开始尝试与电子乐融合。去年毕业大戏《白蛇传》里,学生们用全息投影技术呈现水漫金山,让老观众直呼新鲜但没变味儿。
这种创新不是天马行空,每个新点子都要经过老艺术家们的三堂会审。教戏法的李老师常说:创新就像嫁接果树,砧木必须是结实的传统根基。
在北戏附中的回廊里,能看到三代京剧人的照片墙:五十年代的毕业生正在示范打出手,九十年代的师姐在海外演出谢幕,最新一期的优秀毕业生刚获得小梅花奖。这里的红砖墙上爬满凌霄花,就像传统戏曲艺术,在坚守与创新中绽放新的生命力。那些凌晨五点的晨功、浸透汗水的厚底靴、反复打磨的唱腔,都在诉说着:真正的艺术传承,从来不是轻轻松松的速成班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