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戏附中戏曲专业探秘:这所艺校为何被称为角儿的摇篮?

北戏附中戏曲专业探秘:这所艺校为何被称为角儿的摇篮?

在北京城南的胡同深处,坐落着一所充满传奇色彩的学校——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附属中等职业学校。每当清晨的鸽哨声掠过青灰色的屋檐,这里的练功房早已传出清脆的云板声与悠扬的吊嗓声。作为全国戏曲教育的重镇,这里究竟藏着哪些独门秘籍?让我们推开那扇朱红色的校门一探究竟。

一、剧种传承的活态博物馆

走进北戏附中的排练厅,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:东侧教室的京剧武生正在练习走边,水袖翻飞间尽显巾帼英气;西厢房里传来评剧《花为媒》的经典唱段,清脆的疙瘩腔在廊柱间回响;转过月亮门,河北梆子班的学员正对着镜子练习髯口功,花白的假须随着唱腔有节奏地颤动。

这所始建于1952年的艺校,完整保留了京剧、评剧、河北梆子三大北方剧种的教学体系。每个专业都设有独立的传承工作室,由非遗传承人担任主教。在京剧班里,学生们要系统学习梅尚程荀四大流派的代表作;评剧班则着重培养新派、白派等不同风格的演唱技巧;梆子班特有的十三咳唱法,至今仍在课堂上传授。

不同于普通艺术院校的宽泛教学,这里采用口传心授的传统教法。年过七旬的京剧名家李老师示范《贵妃醉酒》的卧鱼动作时,会手把手纠正学生腰腿的弧度:这个身段讲究'三弯九转',要像柳条儿似的柔中带刚。这种师徒相承的方式,让古老的戏曲程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
二、严苛训练中的成长密码

每天清晨五点,当城市还在沉睡,戏曲专业的学生们已开始晨功。在铺着青砖的院子里,毯子功、把子功、腰腿功轮番上阵。武戏班的小王正在练习旋子,这个看似轻盈的空中转体动作,需要连续三个月每天摔打上百次才能成型。刚开始练旋子那会儿,膝盖上的紫药水就没断过。他撩起裤腿,露出结着厚茧的膝盖。

文化课教室里的场景同样令人动容。声乐课上,学生们对着曲谱标注工尺谱,用毛笔在宣纸上抄写戏词;历史老师讲解《长生殿》时,会带着学生分析安史之乱背后的政治生态;英语课上,大家正用英文翻译《霸王别姬》的经典台词。这种文武双修的教学模式,培养出的不仅是演员,更是深谙传统文化的戏曲传承人。

课表中的非遗研习课程尤为特别。每月两次的故宫实地教学,学生们在畅音阁前揣摩当年徽班进京的盛况;在梅兰芳纪念馆,馆长会亲自示范《天女散花》的绸带技法;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授定期前来讲授戏曲美学,从汤显祖的情至说讲到当代戏曲的创新发展。

三、舞台背后的传承之光

周末的长安大戏院后台,北戏附中的学生正在为毕业大戏《四郎探母》做最后准备。化妆镜前,17岁的小梅仔细勾勒着杨四郎的剑眉,她扮演的这个老生角色需要戴三寸厚的靴底:第一次穿厚底靴站了三个小时,下台时脚肿得像馒头。道具师傅正在检查她的蟒袍玉带,这些手工刺绣的行头,每件都价值数万元。

这里的师资堪称天团级配置:京剧名家孙毓敏定期来校指导荀派唱腔,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亲自传授疙瘩腔的运气方法,梆子名家彭蕙蘅带着学生复原濒临失传的《窦娥冤》老本。更难得的是,这些老艺术家不仅教技艺,更重艺德培养。谷文月老师常说:学戏先学做人,上了台要对得起祖师爷赏的饭碗。

毕业季的校园总是交织着欢笑与泪水。去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的张同学,至今记得恩师的临别赠言:出了这个门,你们就是戏曲的薪火传人。数据显示,该校近五年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85%,既有进入国家院团的新秀,也有扎根基层剧团的骨干,更涌现出在短视频平台获赞百万的戏曲网红。

暮色中的练功房依然亮着灯,几个加练的学生正在反复打磨《夜奔》的身段。窗台上摆着的搪瓷缸子印着为人民服务的红字,与墙角的智能戏曲教学系统形成奇妙呼应。这座承载着六十年戏曲记忆的校园,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,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梨园传奇。对于那些怀揣戏曲梦想的少年来说,这里既是炼狱般的训练场,更是孕育艺术生命的摇篮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