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北戏附中|这所戏曲名校到底教什么?

【探秘北戏附中|这所戏曲名校到底教什么?】

在京城戏曲教育圈里,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附属中学(简称北戏附中)始终是个绕不开的名字。这所创办于1952年的老牌戏曲院校,如同戏曲界的黄埔军校,用七十余载光阴默默培育着传统艺术的传承人。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座青砖灰瓦的校园,看看这里的年轻人究竟在学些什么真本事。

一、京剧表演专业:一招一式见真章

每天清晨五点,练功房的把杆前就挤满了压腿的少男少女。这里的学生要完成从唱念做打到手眼身法步的全方位训练。老生班的学生正跟着老师揣摩《空城计》的运腔,花旦组在排练《拾玉镯》的虚拟绣花动作,武戏班的小伙子们则顶着三十斤重的靠旗反复练习鹞子翻身。据说每个学生毕业前要掌握20出经典折子戏,连眉毛该怎么挑都有讲究。

二、昆曲传承班:水磨腔里品雅韵

在古琴伴奏的教室里,一群身着练功服的少年正跟着老师拍曲。这个全国少有的昆曲中专班,沿袭着明清以来的传统教学方法。学生不仅要学《牡丹亭》《长生殿》的唱段,还要研习工尺谱、背诵明清传奇剧本。更特别的是,这里还保留着笛师吹戏的传统——乐师根据演员气息随时调整伴奏,这种默契需要三年以上的磨合。

三、地方戏种:百花齐放绽异彩

走过挂着红色灯笼的河北梆子教室,能听到穿透力极强的十三咳唱腔;评剧班的姑娘们正在排练《花为媒》的报花名,清脆的甩腔带着浓浓的京味儿;就连濒临失传的北京曲剧,在这里也能看到十几岁的孩子有模有样地表演《茶馆》选段。这些地方戏种的教学大纲都是老艺术家们亲手修订的,很多唱腔技巧连专业院团都难得一见。

四、戏曲音乐伴奏:幕后英雄的修炼场

西侧琴楼里传来的声音更显神秘:月琴与京胡的较劲,司鼓老师用鼓键子敲出的四击头,还有三弦与笙的即兴配合。伴奏专业的学生要掌握托腔保调的诀窍,能根据演员临场发挥随时变调。他们的考核方式很特别——随机抽取剧目进行盲伴奏,连过门的快慢都要拿捏得分毫不差。

五、非遗传承特色:老技艺的新生命

学校近年新增的鼓曲专业让人眼前一亮。穿着大褂的00后们既能唱韵味醇厚的京韵大鼓,也会抱着吉他改编北京小曲。在非遗工作室里,还能见到学生们跟着传承人学习戏曲盔头制作,用点翠工艺复原《贵妃醉酒》的头面。这种活态传承让古老的技艺真正活在了年轻人手上。

这里的教学严格得近乎苛刻:晨功缺一次扣三分,水袖甩不到位要加练五十遍,但每个学生都带着股倔劲儿。或许正是这种坚守,让北戏附中的毕业生能在各大院团挑大梁,让那些六百年的老戏文依然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熠熠生辉。下次路过虎坊桥,不妨留心听听墙内传来的西皮流水,那正是传统戏曲生生不息的脉动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