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原梨园竞芳菲:那些唱响河南戏曲的角儿们

中原梨园竞芳菲:那些唱响河南戏曲的角儿们

河南戏曲的沃土上,总能开出令人惊艳的艺术之花。当铿锵的梆子声在田间地头响起,当婉转的曲调飘过黄河故道,总有一批用生命唱戏的艺术家,把中原儿女的喜怒哀乐揉进戏文,让乡音乡韵在时光长河里生生不息。

一、豫剧舞台的擎旗者

常香玉的名字早已与豫剧血脉相连。这位豫剧皇后在抗美援朝时期带着剧团全国巡演,硬是用唱戏的铜板捐出一架战斗机。她那句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词,不仅塑造了替父从军的花木兰,更唱出了中原女子的英气。《白蛇传》里缠绵悱恻的水袖功,《破洪州》中刀马旦的飒爽英姿,至今仍是戏迷们津津乐道的绝活。

马金凤以金嗓子闻名梨园,八十高龄仍能连唱四十多段《穆桂英挂帅》。这位豫剧大师独创的帅旦行当,把巾帼英雄的威严与柔情拿捏得恰到好处。1956年进京演出时,梅兰芳亲自为她改妆,周总理称赞她是活着的穆桂英,足见其艺术造诣之深。

二、多元剧种的璀璨星光

曲剧名家王秀玲把《风雪配》唱成了中原版《红楼梦》,她塑造的闺门旦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,又带着市井少女的灵气。上世纪五十年代下乡演出时,老乡们追着戏台跑三十里地,就为听她那段今日是我出闺的前一晚上的经典唱腔。

越调大师申凤梅的诸葛亮形象堪称一绝。她在《收姜维》中创造的三传令表演程式,将羽扇纶巾的儒雅与运筹帷幄的智慧完美融合。周总理观戏后特意到后台叮嘱:你要多带徒弟,把诸葛亮的智慧传下去。如今她的弟子们仍守着这份嘱托。

三、戏曲血脉的当代传承

小香玉在祖父常香玉病榻前接下传承重任,她创办的艺术学校培养出三千多名戏曲新苗。这些孩子既能唱传统《红娘》,也会演现代戏《常香玉》,豫剧在他们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。李树建带领豫剧团走进百老汇,用英文唱《程婴救孤》,让世界听见了河南梆子的铿锵。

在郑州戏曲茶座里,年轻演员与老票友同台飙戏已成常态。某次即兴演出中,00后演员将流行说唱融入传统唱段,老琴师当即用坠胡伴奏,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赢得满堂喝彩。这种不拘一格的创新,正是河南戏曲生生不息的密码。

从田间地头到世界舞台,河南戏曲歌者们用生命守护着这门古老艺术。他们不是简单的表演者,而是文化基因的传承者,是乡愁记忆的书写者。当新一代演员接过前辈的衣钵,我们仿佛看见黄河水奔腾不息,听见梆子声穿越古今,中原大地的戏曲传奇,永远都在进行时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