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戏曲艺系演出:老戏新演里的青春味道

北戏曲艺系演出:老戏新演里的青春味道

推开北戏曲艺系排练厅的木门,总能撞见这样的场景:一群扎着靠旗的武生正在空中腾跃,水袖翻飞的青衣对着镜子练眼神,角落里两位曲艺专业的学生抱着三弦对词儿。这里没有镁光灯的追逐,却酝酿着最鲜活的戏曲生命力。

**一、老戏台长出年轻枝桠**

每周五晚的传习剧场总挤满戏迷,台前幕后的主角都是在校学生。上个月的新编《白蛇传》把传统水斗桥段玩出了新花样——许仙不再是个懦弱书生,手持油纸伞与法海对峙时,伞面投影出雷峰塔倒影的现代舞美,惹得台下老票友直拍大腿:这后生演出了许仙的骨气!

曲艺专业的创新更让人耳目一新。大三学生李慕白把单弦牌子曲《风雨归舟》改成了环保主题,手持八角鼓唱道:塑料袋儿遮天蔽日,怎不见那锦鳞游泳,传统曲牌配上环保歌词,愣是把环保局的领导唱红了眼眶。

**二、后台比前台更精彩**

走进后台化妆间,会看见00后学生们用美妆蛋给同学勾脸谱。京剧妆讲究三庭五眼,得用明暗塑造立体感。正在给同学勾项羽脸谱的大二学生周晓楠举着油彩笔解释。她手机里存着二十几种传统脸谱的电子稿,却总在细节处添些小心思——给关公的卧蚕眉加道金边,给包拯的月牙额印描银线。

道具房里堆着学生们的手作宝贝。去年毕业大戏《钟馗嫁妹》里会喷火的判官笔,其实是机械系帮忙改造的3D打印笔;那套能自动开合的牡丹亭布景,是舞美专业学生在木工房泡了三个月的成果。

**三、戏比天大,薪火相传**

每年冬至夜的传灯会最是动人。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带着学生,在挂着梅兰芳《天女散花》剧照的教室里,一盏盏点燃油灯。灯光映着年轻人认真的脸庞,老艺人颤巍巍示范《夜奔》的身段,学生们举着手机多角度拍摄,传统口传心授遇上现代技术,倒碰撞出别样火花。

去年冬天,京剧班学生冒着大雪去京郊给留守老人唱戏。当《四郎探母》的唱腔在漏风的礼堂响起时,前排嗑瓜子的老大爷慢慢坐直了身子,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。回程的车上,演铁镜公主的姑娘小声说:原来戏文里的家国情怀,真能暖人心窝。

在这个短视频霸屏的时代,北戏曲艺系的年轻人依然守着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的匠人精神。他们的演出或许没有流量明星的光环,但当大幕拉开时,那些在练功房摔打出的跟斗,在古籍堆里淘来的唱腔,在创新中碰撞出的火花,都在诉说着:传统从未老去,只是换了张青春的面庞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