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尺讲台守初心一袭水袖传国粹——记北戏戏曲系教授赵淑晶

三尺讲台守初心一袭水袖传国粹——记北戏戏曲系教授赵淑晶

舞台上的追光渐暗,台下掌声如潮水般涌来。赵淑晶利落地收住最后一个亮相动作,水袖轻扬间,眼角余光扫过侧幕条后那群屏息凝神的学生——这已不是她第一次把课堂搬到舞台。作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的台柱子,这位国家一级演员在教鞭与云帚间,走出了独特的艺术传承之路。

一、梨园世家的薪火相传

赵淑晶的戏曲启蒙始于胡同里的老戏匣子。身为京剧武生世家的第四代传人,五岁那年她第一次跟着祖父的录音带比划《挑滑车》,稚嫩的身段里已透出惊人的爆发力。2001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后,她师从武旦皇后李丽芳,在练功房里创下连续踢腿五百次的系记录。

科班出身的经历让她深谙传统教学精髓。2015年接任戏曲系主任后,她带领团队复原了口传心授教学法,将老艺术家们濒临失传的活教材整理成系统教案。这套创新教材获评教育部精品课程,让传统教学模式焕发新生机。

二、守正创新的教学密码

戏曲传承不是复印机,要当3D打印机。赵淑晶的教案本上密密麻麻记满批注。她会为《贵妃醉酒》设计VR场景,用动作捕捉技术分析学生身段,却坚持要求学生每天对镜练眼神半小时。这种传统为体,科技为用的理念,培育出三届小梅花奖得主。

在排练厅,她独创的情境代入法让学生们又爱又怕。排演《白蛇传》时,她要求饰演许仙的学生提前一个月研读《本草纲目》;教《穆桂英挂帅》前,带着学生到军事博物馆揣摩铠甲分量。这种沉浸式教学,让程式化表演有了血肉温度。

三、破圈传播的文化使者

抖音直播间里,赵淑晶卸去浓妆,边示范兰花指边讲解:这个手势不是摆样子,要想象指尖有朵真兰花。百万网友跟着她云学戏,评论区成了跨年龄的戏曲沙龙。她策划的戏曲快闪走进798艺术区,年轻观众惊呼:原来刀马旦比女团舞还飒!

疫情期间,她牵头组建云端练功房,联合京津沪三地院校打造线上大师课。更令人称道的是她主持的戏曲疗愈项目,用戏曲身韵帮助自闭症儿童打开心扉。这份人文关怀,让古老艺术绽放出时代温度。

从台前的流光溢彩到幕后的春风化雨,赵淑晶用三十载光阴诠释着守艺人的深层含义。当清晨的练功房再次响起咿呀吊嗓声,那个手持戒方、眼含秋水的背影,正将传统文化的火种,传递给新世纪的追光者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