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戏台旁的烟火气:京城戏曲名角儿都爱这一口儿!

老戏台旁的烟火气:京城戏曲名角儿都爱这一口儿!

北京人爱戏,二黄慢板里咂摸人生百味;北京人好吃,一碗炸酱面能品出皇城根儿的讲究。当锣鼓点遇上炒勺响,戏园子后巷飘出的香气里,藏着梨园行当最接地气的市井风情。今儿个咱们就循着梅老板的胡琴声,去那些百年老号里寻摸寻摸,看角儿们下了戏台都往哪家馆子钻!

一、戏园子门口的角儿套餐

前门大栅栏的老戏迷都知道,广和楼散戏后准得往门框胡同钻。这儿的褡裢火烧皮薄馅儿大,刚出锅的油香混着戏园子未散的脂粉味儿,勾得程砚秋先生都要卸了妆来上二两。跑堂的拎着铜壶穿梭在八仙桌间,茶汤在青花碗里旋出龙须般的波纹,配着豌豆黄上的青红丝,活脱脱一幅《清明上河图》里的吃食摊。

鲜鱼口里的天兴居炒肝儿,凌晨三点就开始熬制的老汤咕嘟着肥肠肝尖。马连良先生唱完《借东风》,必要来碗稠乎乎的炒肝就着猪肉大葱包子。您瞧那盛炒肝的蓝边粗瓷碗,沿着碗边转着圈儿吸溜,保准不烫嘴——这可是老辈儿留下的讲究。

二、戏服行头里的吃食门道

护国寺小吃店的豌豆黄,得用张家口的鹦哥绿豆细细筛过。梅兰芳先生登台前总要含块豌豆黄润嗓子,说这吃食清甜不齁嗓,化在嘴里跟云片似的。老师傅做点心时讲究三翻九转,案板上的糯米面要揉够时辰,做出的艾窝窝才能雪白绵软,衬得上杜近芳扮相里的月白褶子。

大栅栏张一元的茶叶香混着隔壁瑞蚨祥的绸缎味儿,王瑶卿先生最得意这的茉莉香片。戏班里的琴师们泡茶有绝活:头道水烫杯,二道水高冲,看着茶叶在盖碗里跳《霓裳羽衣舞》,说是喝茶听戏一个理儿,都得讲个起承转合。

三、夜戏散场后的暖胃神器

后海银锭桥的爆肚冯,讲究七上八下的涮烫功夫。裘盛戎唱完《铡美案》,总要来盘水爆羊肚仁。铜火锅里翻腾的芝麻烧饼,得就着羊杂汤吃才够味。跑夜场的龙套演员们围坐在长条凳上,热汤下肚,寒夜里就有了继续扮四个英雄的力气。

隆福寺街的馄饨侯,凌晨两点的汤锅还咕嘟着老母鸡吊的高汤。叶盛兰先生唱完小生戏,必要来碗鸡皮馄饨醒酒。跑堂的端着红漆托盘穿梭在后厨与戏园子后门之间,青花海碗里浮着虾皮紫菜,热气蒸得霓虹招牌都朦胧起来。

如今长安大戏院的霓虹照亮了东单的夜空,但老戏骨们依然惦记着那些藏在胡同深处的味道。一口豆汁儿就焦圈,半碗面茶撒椒盐,这些浸润着百年戏韵的吃食,比任何唱词都更懂京城的魂儿。下回您听戏时留神闻闻,那飘在胡琴声里的芝麻酱香,指不定就是马连良先生当年夸过的味儿!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