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戏台的烟火味:舌尖上的京腔京韵
老戏台的烟火味:舌尖上的京腔京韵
前门楼子九丈九,四牌楼底下听皮黄。当戏台上的锣鼓点敲得正欢,台下八仙桌上的豌豆黄儿也冒着热气儿。老北京人讲究看戏听曲儿,吃食解闷儿,这戏台上的唱念做打与舌尖上的酸甜苦辣,原是一出唱了三百年的双簧。
一、戏园子里的四梁八柱
京戏名角儿讲究饱吹饿唱,可戏迷们听戏不能空着肚子。前门大栅栏的广和楼戏园,光绪年间的老茶房端着铜壶穿梭,茶汤里撒的是细如发丝的桂花糖。一盘酥皮饽饽配着茉莉香片,要的就是咬下去那声脆响得赶上板眼。
护国寺小吃店的前身是梅兰芳常去的隆福寺白魁老号,一碗面茶撒芝麻盐得转着碗沿儿撒,跟青衣的水袖一个路数。豆汁儿配焦圈儿听着不搭调,可就像《四郎探母》里的杨四郎与铁镜公主,酸涩里透着焦香,咂摸出的是人生百味。
二、角儿们的私房菜单
梅兰芳护嗓子的秘方是雪梨银耳羹,每天吊完嗓子必喝。程砚秋唱《锁麟囊》前要吃砂锅居的煨肘子,说这胶质能润嗓。马连良在又一顺定制的香酥鸡,腌料里搁了二十味药材,跟他的马派唱腔一样讲究。
老舍茶馆的师傅至今记得侯宝林说相声时爱就着豌豆黄。这宫廷点心讲究铜锅熬豆,竹铲翻砂,豆沙得在铜锅里炒够时辰,跟说相声的铺平垫稳一个道理。您要是咬一口地道的豌豆黄,准能明白侯先生说的甜而不腻就像好包袱。
三、戏饭里的乾坤
门框胡同的褡裢火烧要现包现煎,面皮儿得擀得像《贵妃醉酒》里的云肩那么薄。跑堂的吆喝刚出锅的褡裢~,尾音往上一挑,活脱是《卖水》里的花旦腔。爆肚冯的七秒汆烫法,快过《三岔口》的武打招式,脆嫩度全在火候拿捏。
正阳门外的都一处烧麦,十八个褶儿捏得比旦角的兰花指还精巧。三伏天喝杏仁豆腐要配冰镇酸梅汤,这冷热搭配暗合京剧的文武场。您要是细品,准能尝出《空城计》里诸葛亮的从容,《盗御马》窦尔敦的豪迈。
当暮色爬上广德楼的戏台,跑堂的撤下最后一道杏仁茶。戏散了,味犹在,那些留在唇齿间的京味儿,仿佛能听见铜锣声在耳边回荡。这戏曲与美食,原都是老北京人用时光熬出来的活文物,一口吃食半句唱,咂摸的是百年风流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