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戏名师堂:揭秘戏曲传承背后的大先生们
北戏名师堂:揭秘戏曲传承背后的大先生们
在中国戏曲教育的版图上,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。这所始建于1952年的艺术殿堂,七十年间走出过孙毓敏、张学津等梨园名角,更孕育着一批潜心育人的活字典。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明星,却是戏曲传承最关键的守护者。
一、梨园薪火相传人
在京剧表演系,有这样几位老师不得不提:工梅派青衣的张晶教授,她的课堂永远充满琴韵,举手投足间将《贵妃醉酒》的雍容华贵演绎得淋漓尽致;武生名家徐小刚,当年在《大闹天宫》中翻的云里加官,现在化为课堂上的分解动作,一招一式都带着舞台的温度。
昆曲教研组更是藏龙卧虎。年过七旬的钮骠教授堪称行走的昆曲辞典,从《牡丹亭》到《长生殿》,四百多出折子戏的唱腔身段全在腹中。他的课堂常常变成沉浸式剧场,学生们说:听钮老说戏,就像穿越到明清的戏楼。
二、幕后功夫见真章
戏曲教育远不止台前技艺。音乐系主任谢振强教授的作曲课总让学子们又爱又怕,这位国家一级作曲家的耳朵能听出三弦少了一根弦的微妙差异。他的教学秘诀是:先背三百支曲牌,再谈创作创新。
在盔箱科,李继宗老师的绝活让年轻教师叹服。他能闭着眼睛说出不同朝代盔头的七十二种绒球配色,指导学生制作的女帅盔被国家大剧院收藏。他的口头禅是:盔头不是装饰,是人物性格的外化。
三、守正创新育新苗
面对时代变迁,北戏教师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。评剧教研组长高闯开创了数字身段库,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老艺术家的表演精髓;青年教师王怡将AR技术引入戏曲课堂,让《三岔口》的虚拟舞台在教室中立体呈现。
在原创剧目《少年马连良》的排练厅里,年逾花甲的京剧名家杜鹏带着学生逐句打磨唱腔。他说:传统不是复制,而是要让老戏活在年轻人的呼吸里。这种传承理念,正是北戏教师群体的精神写照。
当清晨的练功房再次响起咿呀的吊嗓声,当深夜的排练厅依然晃动着练功的身影,北戏的教师们用毕生所学编织着一张无形的传承之网。他们或许不会出现在谢幕时的鲜花丛中,但戏曲长河的每一朵浪花里,都跃动着他们倾注的心血与智慧。这大概就是戏曲教育最动人的模样——台上人传承技艺,台下人传承灵魂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