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戏教师风采录:戏曲传承者的台前幕后

北戏教师风采录:戏曲传承者的台前幕后

在长安街西延线的槐柏树街,一座青砖灰瓦的朱漆门楼内,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已悄然走过了七十余载春秋。这座被业内尊为戏曲人才摇篮的学府,始终保持着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方式,而站在这个传承体系核心的,正是那些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三尺讲台的戏曲教师。

【梨园世家传薪火】

程派青衣的韵味,在气息的吞吐间最见功夫。年逾七旬的程砚秋先生嫡传弟子李玉芙教授,依然保持着清晨五时喊嗓的习惯。作为北戏京剧表演系创始人之一,她的课堂总是挤满旁听生。当李老师示范《锁麟囊》的水袖功时,那双布满皱纹的手仿佛被注入了青春,三尺水袖在她腕间翻飞出朵朵祥云。

在评剧教研室,新凤霞大师的入室弟子王丽京正带着学生排练《花为媒》。评剧的'疙瘩腔'要像珍珠落玉盘,既清脆又要连贯。王老师边说边用檀板击节,忽然蹙眉叫停:春红这个亮相的眼神不对,要带三分俏皮,七分机灵!说着自己踏着台步示范,年近花甲的身段竟比学生还要灵巧。

【跨界创新探路人】

多媒体教室里,80后教师张骁正在调试全息投影设备。这位中国戏曲学院首届戏曲导演硕士毕业生,去年刚带着学生完成实验京剧《赛博牡丹亭》的创排。传统程式与VR技术的融合,不是要取代基本功,而是为古老艺术寻找新的表达维度。他指着投影中的动态脸谱解释道。

在戏曲音乐系,唢呐教师陈力宝的抖音账号已有百万粉丝。这位曾为张艺谋电影配乐的民乐演奏家,独创的戏曲乐器即兴工作坊让学生们既兴奋又紧张。即兴不是乱来,要像传统曲牌'扯不断'那样,在规矩里找自由。他边说边用笙吹出一段爵士风格的西皮流水,惊得学生们目瞪口呆。

【幕后耕耘育新苗】

清晨六点的练功房,毯子功教师马文忠已经等候多时。这位曾为张火丁、迟小秋等名家担任武戏指导的老教师,至今仍保持着手把手的教学方式。旋子要像燕子抄水,起范儿时气要提住。他边说边托住学生的腰部,布满老茧的手掌精准感知着每个肌肉的发力。

在文化课教研室,戏曲文学教授赵景勃正逐字批改学生的剧本作业。《闹天宫》不能只写打斗,要挖掘孙悟空反叛背后的悲情。红笔批注密密麻麻,最后一页写着:第三幕二郎神的心理转变缺乏铺垫,建议参考元杂剧《灌口二郎斩健蛟》的叙事结构。

从清晨的喊嗓声到深夜的创排讨论,这些戏曲教育者的日常构成了北戏最真实的底色。他们中有的人仍在舞台绽放光彩,更多的人选择隐于幕后,将毕生所学化作春风化雨。正如已故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校长生前所言:北戏的魂,就在这些甘当人梯的教师身上,他们托起的不仅是学生的未来,更是整个戏曲艺术的明天。

当暮色中的戏校再次响起悠扬的胡琴声,练功房里晃动的身影与墙上泛黄的名家照片交相辉映,恍惚间让人看见戏曲艺术生生不息的传承脉络。这或许就是北戏教师群体最动人的模样——既是传统的守夜人,又是创新的点灯者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