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薯窖里传出的老戏文——探秘北方乡野的地窖梆子
红薯窖里传出的老戏文——探秘北方乡野的地窖梆子
**一、地窖里的戏班子**
老辈人说,民国初年鲁西北闹饥荒。那年冬天,李家庄的地主老李家开了粮仓赈灾,谁料深更半夜粮仓突然塌了半边。李老太爷提着马灯去查看,却听见塌陷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戏文声:十八年,坐寒窑,西凉川里把兵操......
坍塌的粮仓下,竟露出个废弃的红薯窖。几个逃荒的河北梆子艺人蜷缩其中,正借着窖底的余温唱戏取暖。班主王铁嗓的戏服上还沾着窖壁的红薯须,唱到动情处,地窖里的回声把老生腔调衬得格外苍凉。
**二、地窖梆子的诞生**
这奇遇让李老太爷动了恻隐之心。他腾出西跨院让戏班过冬,条件是每天在地窖里唱戏。乡民们围坐窖口听戏,梆子声顺着窖筒传出,在寒风中竟比露天戏台更显清亮。渐渐地,红薯窖梆子的名号传遍十里八乡。
艺人们因地制宜改良唱法:老生唱腔要像窖壁上的红薯须一样绵长,花旦的甩腔要像窖底冒的热气般打着旋儿。最绝的是武生戏——在地窖里翻跟头,头顶离窖顶不过三寸,倒真练就了贴地飞的绝活。
**三、最后的窖中绝唱**
五八年深秋,王班主的孙子带着戏班回李家庄。村里新挖的防空洞成了天然戏窖,可观众席上坐着戴红袖章的年轻人。当唱到《宝莲灯》里劈山救母那段时,地窖顶的黄土簌簌往下掉。
停!这唱的都是封资修!年轻人的呵斥在窖里炸响。老琴师的手猛地一抖,二胡弦啪地断了。地窖梆子最后的尾音,就这样永远留在了那个泛着红薯香气的黄昏里。
**四、窖壁上的戏魂**
去年清明,我在李家庄旧址见到九十岁的栓柱爷。他颤巍巍指向村西头:瞧见那土坡没?底下埋着当年的戏窖。坡上野红薯花开得正艳,风过时掀起紫色波浪,恍惚间竟像极了花旦的水袖。
老人忽然亮嗓唱了句未开言来泪珠落,窖壁般的回响惊飞了枝头麻雀。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有些乡音就像窖底的老红薯,看着埋进土里了,春风一吹,嫩芽还是倔强地顶破地皮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