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戏里的烟火气:这些老调调才是中国人的新春BGM

年戏里的烟火气:这些老调调才是中国人的新春BGM

爆竹声里,戏台子搭起来了。

一开嗓,梆子敲得震天响,大红大绿的戏服在氤氲的茶香里翻飞。北方胡同里的老戏迷眯着眼睛打拍子,南国天井里的小囡囡趴在栏杆上学甩水袖,这才是浸在骨子里的年味儿。年戏不是阳春白雪的雅乐,是蒸笼掀开时腾起的热气,是灶王爷画像前摆着的麦芽糖,是中国人最接地气的迎新仪式。

一、北地锣鼓震天响

京城的老戏楼腊月廿三就挂起了红灯笼。京剧班子的《龙凤呈祥》年年压轴,赵云的白袍总在年三十被鞭炮的火星燎出小洞。戏里刘备招亲的热闹,正应了新春娶亲添丁的彩头。河北梆子的《大登殿》更带劲,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的悲情,偏要在过年时唱得荡气回肠——老一辈人说,这叫先苦后甜。

山西的晋商老宅里,晋剧《打金枝》的唱腔裹着醋香飘出高墙。金枝玉叶的公主和驸马拌嘴,倒像是寻常百姓家过年拌饺馅儿的热乎劲儿。豫剧《抬花轿》在黄河两岸最是红火,周凤莲出嫁时那顶颤悠悠的花轿,抬的分明是来年的好兆头。

二、江南丝竹庆丰年

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,在腊月的水巷里荡开涟漪。《玉蜻蜓》里书生与尼姑的禁忌之恋,被老听客们嚼出了团圆的况味。越剧《五女拜寿》在杭嘉湖平原上演了半个世纪,五个女儿回娘家的场景,总让台下的大娘抹眼泪——她们何尝不是戏里走出的杨夫人?

黄梅戏《夫妻观灯》在皖南的祠堂前开锣,王小六夫妻逗趣的拌嘴,逗得晒场上的老少爷们直拍大腿。绍兴戏班子的《九斤姑娘》,聪明伶俐的农家女用十八个铜钱置办年货的巧劲儿,正是江南人过日子的智慧。

三、边塞欢歌别样红

黄土高坡上,秦腔《三滴血》的吼声能震落屋檐的冰溜子。这出亲子鉴定的古装戏,在年夜饭桌上不知引发多少到底像爹还是像娘的笑谈。川剧《拜新年》里的变脸绝活,在火锅蒸腾的热气中愈发神秘,喷火艺人嘴里的烈焰,把蜀地的年节烧得通红。

岭南的粤剧《八仙贺寿》伴着醒狮鼓点,吕洞宾的宝剑挑开财神爷的红包。潮剧《陈三五娘》的荔枝换绛桃,让归乡的游子咂摸着乡愁的甜。就连台湾歌仔戏的《山伯英台》,都要在除夕夜改个团圆的结局。

这些年戏像老黄历上的节气,准时在腊月里开锣。当都市的年轻人刷着手机抢红包时,县城戏台下的长板凳还坐着穿棉袄的老戏迷。他们或许说不清5G和元宇宙,但《大闹天宫》里孙悟空的筋斗云翻过,就知道该回家下饺子了。这些咿咿呀呀唱了百年的调子,才是中国人最熨帖的新春BGM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