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纸坊戏曲班全攻略:藏在胡同里的百戏窝究竟教什么?
北纸坊戏曲班全攻略:藏在胡同里的百戏窝究竟教什么?
站在北纸坊胡同口,远远就能听见咿咿呀呀的吊嗓声。这个藏在老北京胡同深处的戏曲班可不简单,青砖灰瓦的院子里藏着七个特色班级,连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授都竖大拇指:这才是活态传承。
**一、娃娃开蒙:小梨园里的童趣时光**
小梨园少儿班专为5-12岁孩子设计,每周末早上九点准时开课。张凤英老师独创的三把钥匙教学法堪称一绝:用彩绘脸谱认行当,拿戏曲韵律练口齿,扮戏装学走台步。上个月结课时,6岁的妞妞完整唱完《小放牛》,把来看课的家长惊得直拍手。
**二、青春飞扬:00后的新潮戏苑**
穿过月亮门就是青衫少年班,这里专收13-18岁青少年。你以为年轻人不爱戏?他们用抖音直播《牡丹亭》选段,单场观看破百万。程派青衣传人王立新每周三亲自带课,把《锁麟囊》的水袖技法拆解成街舞动作,孩子们学得那叫一个起劲。
**三、银发专场:退休名角的第二舞台**
东厢房的金秋戏台班最是热闹。62岁的李建国原是机床厂工会主席,现在天天跟着退休的京剧武生学把子功。班里定期组织票友擂台赛,上周刚在社区演了全本《四郎探母》,连专业院团的琴师都来捧场。
**四、冷门剧种:濒危艺术的活态传承**
西耳房传出梆子声,这是北方少见的闽韵南音班。72岁的福建移民林阿婆带着孙女学高甲戏,科班出身的老师傅把压箱底的傀儡丑绝活都拿出来了。去年非遗日,他们的《管甫送》让文化馆长直呼捡到宝了。
**五、特色工坊:手作里的戏曲密码**
后院作坊飘着桐油香,这是全国独一份的戏曲道具工坊。学做点翠头面要三个月,但报名的人排到明年。故宫文物修复师每月来开讲座,去年做的仿清宫凤冠被国家大剧院借去当展品。
北纸坊的课表总在变——春天开昆曲身段特训,夏天办豫剧快板速成,秋天组织票友擂台赛,冬天还有年终大戏。教戏曲的刘师傅常说:咱这儿不是培训班,是给老玩意儿续命的急救站。这话不假,去年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员,有六个考进了专业院校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