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访北纸坊戏曲班:藏在胡同深处的梨园烟火
【寻访北纸坊戏曲班:藏在胡同深处的梨园烟火】
沿着北京西城区的南横街往西走,拐进第三棵老槐树旁的胡同口,油盐酱醋的市井气息里,忽然传来一阵清亮的吊嗓声。循着声音绕过三处门楼,两扇褪了朱漆的木门半掩着,北纸坊戏曲班的木质牌匾被爬山虎掩去半边,倒像是刻意藏起的老物件。
这处藏在胡同深处的戏曲班,原是前清某位贝勒府的家班旧址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几位从戏校退休的老艺人看中院里的百年海棠树,说这树冠垂得正好,天生是个练身段的架势,便在此收徒传艺。如今院内的青砖地上,仍能看到经年累月踩出的半月形凹陷,那是无数个晨昏里旦角们走圆场留下的印记。
每周二四六的清晨六点,院里准时响起板胡声。72岁的刘凤茹老师总爱穿件靛青布衫,捧着保温杯坐在老戏箱上。她教《贵妃醉酒》时有个怪癖,必要学生在海棠树下转满二十个卧鱼才许歇息,当年梅先生在这院里说过,卧鱼要卧出花瓣落肩的劲头。院角斑驳的砖墙上,密密麻麻贴着各色戏票,仔细看去竟有海外戏迷专程来学的身段课凭证。
最绝的是他们的胡同剧场。每月十五,学员们褪去便装,从描眉画鬓开始,沿着胡同巡演。去年中秋,青衣扮相的姑娘们提着纱灯从大栅栏唱到琉璃厂,引得蹬三轮的大爷都忘了吆喝,举着糖葫芦跟着走了半里地。有位旅居法国的京剧票友偶然撞见,愣是退了机票多住半月,天天蹲在门墩上记谱子。
问起具体门牌,老学员们总笑而不语,只说过了卖炸酱面的王婶家,闻着桂花香再数七步。其实倒不是故弄玄虚,实在是这曲径通幽的所在,非得让寻访者经过晾着戏服的竹竿、绕过摆满脸谱的杂货摊,才算过了梨园行的入门考。如今戏曲班虽添了二维码预约,可那木门上的铜环,依旧留着叩门的讲究——三长两短是票友,两短三长是拜师,这规矩七十年来从未变过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