梨园悲歌:民国名伶筱玉凤的陨落
梨园悲歌:民国名伶筱玉凤的陨落
1927年隆冬的上海天蟾舞台,筱玉凤将水袖抛向空中,在《贵妃醉酒》的唱腔里转身下腰,台下茶盏里的茉莉香片随着满堂喝彩荡起涟漪。这位被誉为沪上第一坤伶的旦角却不知道,此刻包厢里那双戴着翡翠扳指的手,即将改写她的人生。
三天后的华懋饭店,筱玉凤颤抖着在股权书上按下手印。自称南洋富商的陈世卿向她描绘着十里洋场最大的戏院蓝图,八根鎏金柱撑起的戏台,法兰西进口的聚光灯,还有专门为她打造的沉香木戏箱。这些承诺让自幼在科班挨鞭子长大的女伶,恍惚间看见了真正的艺术殿堂。
当戏班账房发现筱玉凤变卖头面首饰时,二十万大洋早已石沉大海。那些镶嵌着点翠的凤冠原本要在下月进宫给溥仪贺寿,如今却躺在当铺的樟木箱底。更令人唏嘘的是,巡捕房传来的消息说,陈世卿在十六铺码头被捕时,怀里还揣着新骗来的坤旦戏服图样。
这场骗局揭开了梨园行的冰山一角。彼时上海滩登记在册的坤班有47个,超过六成女艺人遭遇过类似骗局。戏院老板常以捧角儿为名诱签卖身契,南洋侨商借投资之名行骗更是屡见不鲜。1929年《申报》统计显示,戏曲女艺人受骗案件数量是男艺人的三倍有余。
筱玉凤消失在上海的梅雨季,有人说在闸北贫民窟见过她教孩童唱《游园惊梦》,也有人传言她投了黄浦江。但她的遭遇催生了1932年《沪上演艺人员权益保障条例》,其中坤伶财产独立条款明确规定,女艺人演出收入必须存入指定银行账户。这滴梨园血泪,终究在青石板上绽出了花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