巷口戏台又亮灯:这些家门口的戏曲瑰宝您看过几出?

巷口戏台又亮灯:这些家门口的戏曲瑰宝您看过几出?

梅雨时节,老城戏台的青砖墙沁着水痕,檐角铜铃在穿堂风里叮当作响。我总爱在这样潮湿的午后,看后台老师傅用桐油细细擦拭珠钗头面,那些躺在红木匣子里的戏服金线,仿佛沉淀着百年光阴。本地戏曲这坛陈酿,正等着您来细细品咂。

**一、水袖翻飞处皆是人间情**

越剧《双玉蝉》的旦角踩着碎步登场时,您会看见江南烟雨都凝在十八道衣褶里。沈家小姐赠玉蝉的纤纤玉指,教坊司递茶盏的兰花手势,每个动作都是老祖宗传下的密码。听说虹桥剧场的老观众能从水袖抖动的弧度,预判出下一句唱词里的悲欢离合。

昆曲《牡丹亭》的杜丽娘游园时,您不妨细听笛师如何用一支曲笛描摹春色。那游丝般的气韵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拖腔里百转千回,让六百年前的绮梦在今夜的戏台上复活。剧场角落总坐着几位银发老人,合着拍子轻叩檀板,他们脸上的皱纹里藏着多少戏文故事?

**二、锣鼓铿锵时尽显英雄气**

京剧《长坂坡》的赵子龙耍大枪,枪花能抖出七重残影。武生腾空鹞子翻身落地那刻,靠旗纹丝不乱,这身功夫没二十年火候拿不下来。庆春楼的老票友说,当年杨小楼在此演这出戏,丈八蛇矛挑飞敌将头盔时,缨穗正好落在第三排茶桌上。

绍剧《龙虎斗》的唢呐一响,能把人天灵盖掀翻。花脸欧阳方的虎啸用丹田气直冲云霄,震得梁上积灰簌簌而落。去年庙会,七十高龄的赵团长唱完这出,生生把扩音器给震哑了,观众席爆发的喝彩声倒比锣鼓还响。

**三、烟火气里长出的戏码头**

河埠头的乌篷船还没系稳,船娘就扯开嗓子来段滩簧《卖青炭》。即兴编的词儿裹着水汽在桥洞间回荡,买菜归来的阿婆们驻足应和,这市井声腔比任何录音棚都鲜活。清明做社戏那几日,村口晒谷场架起竹棚,草台班子唱到月落星沉,台下长条凳上睡着流口水的娃娃。

天香楼的说书先生拍醒木时,总要先来段苏州评弹暖暖场。三弦叮咚如雨打芭蕉,艺人眼波流转间,能把《三笑》里的秋香演成活人。常坐前排的茶客说,二十年前唐老板在此说《玉蜻蜓》,哭湿了八条手帕。

戏台侧门的红漆已斑驳,守门大爷的铜嘴烟枪却依旧锃亮。他总念叨:好戏就像陈年花雕,得就着月光品。今夜戏单写着《珍珠塔》,方卿见姑母时的那个跪步,不知又揉碎多少看客心肠。您可要早些来,头排右手第三个位置,最能看清旦角眼中将落未落的泪光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