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音未改戏为名——浅谈泗洲戏的个人化演绎之路

乡音未改戏为名——浅谈泗洲戏的个人化演绎之路

一弯淮水绕城流,泗洲古调唱千秋。在安徽蚌埠的田间地头,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老戏迷们眯着眼睛打着拍子,年轻后生亮开嗓子来上一段《三蜷寒桥》,悠扬的泗州调子随风飘散在皖北平原。当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开始尝试演唱泗洲戏时,一个充满泥土芬芳的问题便自然浮现——那些带着个人印记的唱段,该有个怎样的名号?

**一、根植沃土的戏曲密码**

泗洲戏原名拉魂腔,这充满魔力的称谓暗藏着独特的艺术基因。老一辈艺人常说:三天不听拉魂腔,吃饭睡觉都不香。这种发轫于清代中期的戏曲形式,以柳琴伴奏特有的叶里藏花技法见长,唱腔中保留着大量皖北方言的音韵特质。在灵璧县文化馆珍藏的民国手抄本里,《大书观》《鲜花记》等传统剧目名称朴实如农谚,却承载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。

**二、名从口出的民间智慧**

行走在五河县的乡间戏台,会发现戏迷们对自创唱段的命名自有一套章法。有人按故事发生地取名《沱河岸边》,有人以角色特征唤作《巧嘴王二姐》,更有将生活琐事入戏的《卖油郎夜话》。这些土生土长的命名方式,暗合着中国戏曲以事为题的传统。宿州非遗传承人李宝凤回忆:当年师傅教戏,总说'戏名要像庄稼地里的红高粱,让人一眼能认出门道'。

**三、新枝发新芽的现代演绎**

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兴起,年轻票友开始尝试将个人作品命名为《淮畔新韵》《95后的拉魂调》。这种命名创新并非背离传统,恰似凤阳花鼓戏在新时代的变奏。蚌埠大学生戏曲社团泗水清音的实践颇具代表性:他们保留传统三句一甩腔的唱法,却在《抖音遇见柳琴》这样的作品中融入电子乐元素,让老戏迷听得亲切,新观众觉得新奇。

在怀远县临北回族乡的千年古渡口,78岁的班主胡文亮仍坚持用毛笔在红纸上书写戏单。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年轻人给自创唱段起的新名字时,老人抚须笑道:戏如淮河水流长,有名有姓好传唱。只要魂儿还是那个'拉魂腔'的魂,名头添些新意思,倒是件热闹事。这番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传统艺术薪火相传的真谛——守正创新,方能生生不息。

如今在各大视频平台,标注着《俺家麦田拉魂调》《95后泗州戏》的作品获得数万点赞。这些带着露水气的名字,既是传承者递给传统的投名状,也是古老艺术焕发新生的通行证。当个人印记与集体记忆在戏曲之名中相遇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流变,更是一个文化基因的鲜活传承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