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韵深处寻朱登华:梨园行里的活戏单

京韵深处寻朱登华:梨园行里的活戏单

北京前门外鲜鱼口胡同的清晨总飘着若有若无的吊嗓声,朱登华踩着露水推开百年戏楼广和楼的朱漆木门时,总要先在门廊下的老照片墙前驻足片刻。那张1957年梅兰芳与程砚秋在此切磋身段的泛黄照片下,不知何时多出了几张他与青年演员说戏的彩照。这方寸之间的新旧更迭,恰似这位七旬老艺人半世纪梨园生涯的注脚。

**一、戏台子泡大的胡同少年**

1962年的隆冬,崇文区少年宫里,一群孩子在红漆剥落的戏台上排练《杨门女将》。突然,演杨文广的小演员发起了高烧,台侧的师傅急得直跺脚。角落里负责搬道具的瘦小身影突然开口:师傅,词儿我都记下了。这个叫朱登华的十三岁少年临时救场,竟把杨文广的武生戏唱得虎虎生风。原来他每日在胡同口看露天样板戏,把各派唱腔学了个囫囵,连武打招式都记得分毫不差。

**二、跨行当的戏篓子**

1980年北京京剧院排演《白蛇传》,原定演许仙的老生突然倒仓。时任服装助理的朱登华在后台边熨烫戏服边哼唱,正被路过的院长听见。这个平日里负责给角儿们勒头、递道具的杂役,竟能把叶派小生的断桥唱得缠绵悱恻。自此他开启救场王生涯,从《四郎探母》里的杨延辉到《红鬃烈马》中的薛平贵,生旦净末丑竟无一不通。

**三、胡同深处的戏曲私塾**

2010年退休后,朱登华把自家四合院西厢房改造成登华戏苑。每周三下午,二十几个孩子踩着青砖地面学走圆场。他会指着院中枣树教身段:瞧这枝桠的走势,就是老生捋髯口的劲头。去年冬天,他带着孩子们用旧年画改制靠旗,用易拉罐剪出七星额子,排演的环保版《闹天宫》在社区连演七场。有老票友笑说:这孙猴子翻的云里前桥,倒比大剧院还透着灵气。

如今走在鲜鱼口,常能看见朱登华拎着保温杯往社区戏社去。路过翻新的广和楼时,他总要驻足听听里面年轻演员的唱腔。有次听见个青衣把程派锁麟囊唱得走了板,老爷子竟翻墙进去指点,把保安吓得不轻。这事在梨园行传为笑谈,却也成了朱登华最生动的写照——那个永远活在戏里的人,终是把自己活成了一出精彩的折子戏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