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溪戏曲:山城里的乡音古韵

本溪戏曲:山城里的乡音古韵

辽东群山环抱的本溪,不仅有闻名遐迩的水洞枫叶,更有深藏街巷的戏曲余韵。当工业城市的钢铁交响与山间回荡的唱腔相遇,碰撞出独特的文化图景。

一、老戏台里的乡愁记忆

本溪湖老戏楼斑驳的砖墙上,至今残留着民国廿年重修的墨迹。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戏台,曾见证过无数戏曲名角的精彩演绎。老辈人回忆,每逢庙会时节,戏台前早早就摆满了长条板凳,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其间,孩童们攀着槐树杈探头张望。台上的水袖翻飞与台下的喝彩声交织,构成了山城最鲜活的市井画卷。

永丰商业街的茶馆里,至今保留着说书带唱的传统。年过七旬的曲艺家张永贵仍坚持每周驻场,手持三弦弹唱《杨靖宇大摆地雷阵》。沙哑的嗓音里,抗日英雄的故事混着本溪方言特有的儿化音,让听众恍惚穿越时空。

二、山沟里走出的戏曲瑰宝

本溪秧歌戏不同于寻常的东北大秧歌,它完美融合了河北梆子的高亢与满族萨满舞的韵律。桓仁满族自治县的《三请樊梨花》堪称经典,演员踩着二尺高的木跷,在唢呐与太平鼓的伴奏中演绎巾帼英雄的传奇。这种源自农耕祭祀的表演,至今仍在八里甸子镇的年节中鲜活传承。

溪湖区卧龙镇的评剧传承基地里,青年演员正在排练新编现代戏《本溪好人》。他们将老剧种的唱腔融入当代故事,在保留大口落子特色的同时,加入电子配乐元素。这种创新让传统戏曲在短视频平台意外走红,年轻戏迷自发组建的票友群已超千人。

三、戏曲新苗的破土新生

本溪县实验小学的戏曲课间操已成独特风景。孩子们手持彩扇练习云手,晨光中翻飞的水绿色绸带宛如山间晨雾。我们改编了评剧《花为媒》选段,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感受传统韵律。音乐老师李雪梅展示着自编的教案,泛黄的谱纸上画满了卡通脸谱。

在太子河畔的露天剧场,周末戏曲市集渐成新民俗。非遗传承人与大学生社团同台献艺,皮影戏与全息投影跨界合作。当智能机器人用机械臂敲响单鼓时,老艺人们笑着说:这新徒弟节奏倒是准得很。

夜幕降临时分,平顶山下的文化广场又传来熟悉的胡琴声。白发老者与时尚青年围坐唱和,古老的唱词混着现代编曲在山谷回荡。这绵延不绝的戏曲血脉,恰似太子河水,在时代变迁中奔涌向前,滋养着山城儿女的精神家园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