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秘本溪二中戏曲班:在课桌与戏台间绽放的青春

【探秘本溪二中戏曲班:在课桌与戏台间绽放的青春】

清晨六点半,当城市尚未完全苏醒时,本溪二中戏曲班的练功房里已飘出悠扬的胡琴声。身着练功服的少年们正对着镜子反复推敲身段,鬓角沁出的汗珠在晨光中闪烁。这个创办于2008年的特色班级,用十五年时光在普通中学里开辟出一方独特的艺术天地。

刚开始听说要把戏曲课排进课表,家长群里炸开了锅。现任戏曲班班主任李老师回忆道。如今,这里的学生不仅保持着年级前30%的文化课成绩,更藏着许多让人惊艳的绝活——某次校园开放日,高二学生王雨婷边背诵《琵琶行》边完成卧鱼动作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收获百万播放量。

课程设置堪称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融合。上午的数学课后,下午的课程可能是京剧唱腔训练;物理实验课与戏曲服装设计课交替进行。最受学生欢迎的戏曲创编课上,他们尝试把三角函数知识融入水袖动作设计,用抛物线原理优化武生踢枪的轨迹。去年毕业的张子豪凭借自主设计的数字戏曲脸谱生成程序,同时获得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邮电大学的橄榄枝。

这个班级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技艺传承。每周三的戏曲人生主题班会,学生们轮流分享戏曲名家的成长故事。京剧大师梅葆玖的勤学轶事、昆曲名家张继青的守艺人生,都成为激励少年们的精神养分。去年冬天,学生们自发组织的戏曲快闪活动登上央视戏曲频道,他们在学校走廊即兴表演的《定军山》选段,让黄忠的唱词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成了校园流行语。

很多人以为学戏就是练功吃苦,其实我们更注重培养戏曲思维。戏曲专业课刘老师展示着学生的笔记本,泛黄的宣纸上用蝇头小楷记录着唱腔分析,旁边还贴着英语单词便签。这种独特的跨学科学习方式,让学生们在省市级戏曲比赛中屡获殊荣的同时,也保持着85%以上的本科升学率。

傍晚时分的戏曲班教室别有一番景致:窗台上晾着浸透汗水的云肩,课桌间散落着勾脸用的油彩盘,黑板报上台上一分钟的标语旁贴着最近的月考排名。在这里,古老的戏曲程式与青春的朝气碰撞出独特的火花,正如高二学生林晓薇在日记里写的:当水袖拂过三角函数习题册时,我忽然懂了什么是文化的传承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