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城戏韵:本溪戏曲里的烟火与传奇
山城戏韵:本溪戏曲里的烟火与传奇
辽东群山中,太子河畔的雾霭里飘荡着独特的唱腔。本溪这座因煤铁闻名的工业之城,骨子里却流淌着百年戏曲血脉。当高炉的轰鸣暂歇,巷陌深处飘出的胡琴声,诉说着这座山城鲜为人知的戏曲故事。
一、煤海深处的梨园春秋
光绪二十年的某个冬夜,田师付煤矿的工棚里突然响起一阵高亢的唢呐。河北梆子艺人王老六带着戏班,在煤油灯下唱起了《大登殿》。满脸煤灰的矿工们捧着搪瓷缸子,听得入了神,连冻裂的棉鞋浸了雪水都不曾察觉。这是本溪戏曲史上第一朵绽放在煤海深处的艺术之花。
随着昭和制铁所的建立,关内移民潮水般涌入。山东快书、唐山皮影、河北梆子等十几种戏曲在太子河畔交汇碰撞。最鼎盛时,溪湖后山分布着七座戏台,矿工们用枕木和铁皮搭起野台子,逢年过节便轮番上演各路好戏。1949年成立的国营本溪市评剧团,更将《小女婿》《刘巧儿》等新戏唱遍辽东山区。
二、太子河畔的戏韵密码
在本溪县碱厂镇,至今保留着独特的地蹦子戏。艺人们踩着二尺高的木跷,在田埂上且歌且舞,唱腔里混着满语的衬词。这种源自满族萨满祭祀的戏曲形式,将狩猎号子与农耕小调熔于一炉,每逢春耕秋收必演三天三夜。
溪湖区河沿巷的老票友仍记得评剧皇后筱俊亭的绝唱。1957年她在人民文化宫连演十八场《杨八姐游春》,场场爆满。更有趣的是本溪独有的钢铁题材评剧,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《高炉人家》,演员们戴着安全帽登台,唱词里夹杂着平炉焦比等专业术语,成为工业文明与传统戏曲碰撞的奇特标本。
三、老戏台上的新传说
2019年重阳节,彩屯煤矿废弃的职工礼堂里,三十多位退休矿工自发排演了《矿工节》。没有华丽的戏服,他们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,用铁锹作道具,将井下救援的真实故事搬上舞台。观众席上,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,弹幕里飘过这才是真正的蒸汽朋克。
在本溪满族自治县,非遗传承人赵文成带着徒弟们改良满族八角鼓戏。他们给传统剧目《额娘教子》加入电子配乐,在抖音直播间吸引了两万多年轻粉丝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本溪冶金技师学院开设了戏曲选修课,00后学生们正用3D建模技术复原消失的溪湖老戏台。
夜幕降临,平顶山下的茶馆里,老票友和新戏迷的谈笑声与胡琴声交织。本溪的戏曲从未死去,它只是换上了新的衣裳,在钢花与山花之间继续生长。当矿山的汽笛再次响起,那些流淌在血脉里的唱腔,仍在讲述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悲欢离合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