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溪戏曲:山城戏韵里的倔强生长

本溪戏曲:山城戏韵里的倔强生长

在辽宁本溪的群山环抱中,古老的戏曲声腔穿越工业烟云,在太子河畔生生不息。这座以钢铁闻名的工业城市,戏曲艺术的根系深扎在矿工家庭的炕头,在钢铁厂区的俱乐部,在街头巷尾的梆子声里,织就着独特的文化密码。

一、矿灯下的戏台子

本溪湖煤矿的矿工俱乐部曾是东北最大的工人剧场,这里见证过评剧皇后筱俊亭的《小女婿》,也回荡过京剧名家方荣翔的裘派唱腔。上世纪五十年代,矿工们用安全帽当铜锣,铁锹作鼓槌,在坑口自编自演的《矿山烈火》,把井下抢险的故事唱成了流动的舞台剧。这种带着煤灰味的即兴创作,孕育出本溪特有的矿山评剧流派,唱腔里混着关东腔的直爽,身段间带着矿工抡镐的力道。

二、太子河畔的活化石

田师付镇的永丰剧社保留着清光绪年间的戏单,泛黄的宣纸上记录着《大西厢》《花为媒》等评剧经典。83岁的老琴师张永贵至今守着祖传的工尺谱,那些用矿灯油勾画的音符里,藏着辽南皮影戏的滑音技巧。在本溪县偏岭乡,农闲时节仍有撂地演出的蹦蹦戏班子,演员踩着二尺高的木跷,在冻土上翻着跟头唱《王二姐思夫》,这种源自满族萨满祭祀的表演形式,被学者称为东北戏曲的活化石。

三、钢铁与丝弦的共鸣

本钢艺术团京剧队曾创排现代戏《高炉火花》,武生演员穿着帆布工装唱西皮流水,把炼钢场景化作戏曲程式。在溪湖区河西社区,退休锻工李长海组织的票友社,每周三雷打不动地排练。他们改编的《智取威虎山》选段里,打虎上山的杨子荣骑着摩托车亮相,内胎改制的髯口随引擎声颤动,这种土法创新让传统戏曲迸发出工业朋克的荒诞美感。

当夜幕降临,本溪平顶山下的永丰商业街上,民营剧团山城社的LED戏台准时亮起。95后主唱王雪用电子混响唱《乾坤带》,抖音直播间的打赏声与台下老票友的叫好声奇妙交融。这座山城的戏曲从未固守传统,就像太子河的冰层下永远涌动着春水,在钢铁与岩石的缝隙中,总能找到破土而出的倔强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