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溪戏曲:藏在山城里的民间艺术密码

本溪戏曲:藏在山城里的民间艺术密码

在辽东群山环抱的本溪城里,当晨雾还未散尽时,山脚下某处老戏台总会传来咿咿呀呀的吊嗓声。这座以钢铁闻名的工业城市,在机器的轰鸣声中,始终流淌着一股清亮的戏曲血脉。

一、关东戏脉的活化石

本溪的戏曲基因可以追溯到明代戍边将士带来的关内曲调。清道光年间,来自山东的海城喇叭戏与本溪满族萨满歌舞相遇,孕育出独特的本溪喇叭戏。这种戏用一人分饰多角的独角戏形式,演员头戴缀满铜铃的彩冠,手持三尺长的铜喇叭,一个转身就能带出千军万马的气势。

老艺人张德贵至今记得祖父传下的绝活:在《穆桂英挂帅》的武打场面中,用喇叭模仿战马嘶鸣时,要先用舌尖抵住哨片,再用腹式呼吸发出颤音。这种近乎失传的技艺,曾让京剧大师袁世海专程来溪取经。

二、钢厂里的评剧新声

1953年,本溪评剧团在钢厂俱乐部成立。工人们把车间里的故事搬上舞台,创造了《炉火正红》这样的现代戏。评剧演员王素芳回忆:在炼钢炉旁排练时,脸上的油彩都被烤化了,可工人们说这才是最真实的妆容。

钢厂文化宫保留着全国唯一的钢铁舞台——用废钢锭焊接的戏台,台面铺着耐火砖。每当演到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时,演员们踩着滚烫的台板表演,汗水滴在砖上滋滋作响,这种震撼是任何现代剧院都复制不了的。

三、满族古韵的新生

在桓仁满族自治县,92岁的关大娘仍能完整唱出《八角鼓》的108个曲牌。这种源自八旗军乐的曲艺,唱词里藏着满语密码:德勒克依尔哈(像鹰一样)这样的衬词,记录着先民的狩猎记忆。

年轻的满语教师那文婷将传统曲牌改编成rap,在短视频平台获赞百万。她设计的满汉双语戏服,前襟绣八旗纹样,后摆印二维码,让古老艺术焕发新机。去年中秋,她在五女山城遗址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消失百年的跳家神仪式。

夜幕降临时,太子河边的露天戏台又亮起灯光。台上,00后的评剧演员正用电子古筝伴奏《花为媒》;台下,老戏迷们跟着AI字幕机学唱满族单鼓。这座钢铁之城用最硬核的方式,守护着最柔软的文化基因。当高炉的钢水与舞台的追光相遇,照亮的不仅是戏曲的未来,更是一个工业城市的文化觉醒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