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溪戏曲:长白余脉间的百年戏魂

本溪戏曲:长白余脉间的百年戏魂

在辽东山区褶皱的褶皱里,本溪戏曲如同深藏山涧的泉水,历经百年依然清冽甘甜。这座钢铁之城不仅有高炉喷薄的赤焰,更蕴藏着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的戏曲明珠。当第一声锣鼓穿透太子河畔的晨雾,那些沉睡在山城记忆深处的戏腔便次第苏醒。

一、山城戏台的基因密码

本溪戏曲的骨血里流淌着闯关东的倔强。清光绪年间,河北梆子艺人随闯关东的移民潮北上,在太子河码头卸下行囊的瞬间,便注定要在这片土地上开出新的花。他们带来的西皮二黄在山间回响,与满族萨满的吟唱、朝鲜族农乐的鼓点交织,渐渐酿出独特的声腔韵律。

在溪湖老戏园斑驳的廊柱间,仍能寻见这种融合的痕迹。评剧《马寡妇开店》里的旦角水袖,分明带着河北梆子的刚劲,转身时裙裾翻起的弧度却暗含满族单鼓舞的余韵。老票友常说:听本溪戏,能嚼出高粱米的糙香,也能品出山葡萄酒的醇厚。

二、舞台上的白山黑水

本溪戏曲最动人的,是那些从生活褶皱里抖落的细节。武生亮相时虎目圆睁的刹那,让人想起老猎人瞄准山豹时的眼神;青衣甩出的三米水袖,恰似太子河初春解冻时舒展的冰凌。艺人们把山民的耿直、矿工的豪迈都揉进了唱念做打。

在《铁刹山传奇》这出独门剧目中,张天师降妖的武戏堪称绝活。演员踩着三寸厚底靴,在象征山峦的九张八仙桌上腾挪翻转,每招每式都带着挖煤汉子攀爬竖井的力道。当妖王被降伏时甩出的十三响身段,分明是铁匠铺打铁节奏的戏曲化再现。

三、戏箱里的光阴故事

溪湖区文化馆的库房里,尘封着三十七口老戏箱。掀开褪色的锦缎,可见光绪年间的点翠头面依然泛着幽蓝的光泽,金线刺绣的蟒袍上,牡丹纹样里藏着满族嬷嬷的剪纸手艺。最珍贵的当属那套民国初年的皮影箱,驴皮刻制的影人眉眼生动,关节处的鱼线仍保持着谢幕时的弯曲弧度。

这些物件不是冰冷的展品,而是活着的历史。七旬老琴师李长顺至今记得,1958年大炼钢铁时,艺人们把戏服改作耐火服进厂演出,金丝银线在钢花飞溅中闪烁,竟比台上的灯光还要耀眼。这种与城市共呼吸的生命力,正是本溪戏曲绵延不绝的密钥。

当夜幕降临,平顶山下的老剧场又亮起灯箱。90后演员张婉莹正在后台勾脸,笔尖游走间,百年前的戏妆纹样与街头涂鸦艺术奇妙交融。台前,智能舞台机械无声转动,全息投影将铁刹山的云海搬进剧场。本溪戏曲这棵老树,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抽出新芽,用亘古不变的戏魂,讲述着永远新鲜的山城故事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