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访北京梨园新声:朱登与他的戏曲人生

寻访北京梨园新声:朱登与他的戏曲人生

(图片:舞台侧影中的朱登正在勾脸,油彩在镜中折射出斑斓的光晕)

长安大戏院的后台总飘着淡淡的松烟墨香,这是朱登最熟悉的剧场气息。这位37岁的京剧武生演员卸下三斤重的紫金冠,额间还留着勒头的红印。后台的镜框里镶着他十年前在《长坂坡》中的剧照,那时的赵云银枪如雪,如今再看却透着青涩。

**一、胡同里长出的戏苗子**

(图片:泛黄的老照片里,6岁的朱登扎着武生大带,在陶然亭公园的石阶上摆架势)

朱登的戏曲启蒙始于宣南文化馆的周末戏班。每逢周六,椿树街道的老戏迷们总能看见个背着木刀的小身影穿梭在胡同里,书包带子总被刀柄挑得翘起一角。母亲回忆,七岁那年小朱登看完《闹天宫》,硬是把晾衣杆改造成了金箍棒,打碎了院里三盆月季。

戏校的晨功最考验人。冬日五点的练功房呵气成霜,朱登和师兄弟们要踩着冰凉的方砖走三百个圆场。师父的藤条在腿弯处量着角度:武生的马步得能吃下一海碗炸酱面!这句玩笑话,成了他后来每次扎大靠前必吃的仪式。

**二、氍毹之上的破茧时刻**

(图片:朱登《挑滑车》剧照,靠旗在疾转中拉出金色弧光)

2013年青年京剧擂台赛的失误让他刻骨铭心。《八大锤》的枪花缠住靠旗穗子时,他听见台侧师父急促的咳嗽声。下场后师父只说:武戏不是杂耍,心里没人物,枪花再漂亮也是空壳。这句话点醒了他,从此每出戏都要到故宫箭亭前揣摩古人仪态。

在改编新戏《京张铁路》中,朱登创造性地将武生身段融入工人形象。扳道岔的动作用云手转化,抡铁锤的节奏暗合急急风锣鼓点。首演谢幕时,台下老戏迷的喝彩与新观众的掌声交织,让他看到了传统的另一种可能。

**三、幕间人生**

(图片:朱登指导小票友压腿,窗棂的影子落在练功毯上)

戏外的朱登在微博有个特别栏目今日戏码,用手机镜头记录散落在市井的戏曲碎片:鼓楼西大街早点摊主哼的流水板,胡同口修车师傅收音机里的西皮导板。这些片段意外收获了三万年轻粉丝,有人留言:原来京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。

去年冬天,他发起了胡同戏台计划,带着青年演员在四合院里演折子戏。当《三岔口》的摸黑打斗在真实的夜色中展开时,围观居民手里的电筒光柱成了最特别的舞台追光。这场演出视频在B站点击破百万,飘过的弹幕里写着:这才是活着的老北京滋味。

(图片:夜幕下的胡同戏台,朱登的靠旗映着居民家的灯笼)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