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戏台下的乡音未改:探秘本肘鼓的前世今生

老戏台下的乡音未改:探秘本肘鼓的前世今生

胶东平原的夏夜总是特别悠长,老槐树下的青石板被晒得温热,远处传来三弦的铮铮声。八旬老人张德福眯着眼睛,手里的枣木梆子轻轻敲打节拍,一段悠扬的四平调顺着晚风飘进村口戏台。这里上演的正是山东高密独有的本肘鼓戏,这门源自田间地头的艺术,正在用最质朴的乡音讲述着百年沧桑。

一、泥土里长出的戏曲之花

清道光年间的高密县志里,记载着肘鼓艺人携三弦走乡串户的场景。那时的本肘鼓还带着说唱艺术的胎记,艺人们背着简单的行头,用枣木梆子敲打节奏,在农闲时节走村串巷。他们唱腔里带着胶东人特有的硬朗,唱词里尽是家长里短,就像邻家大哥坐在麦垛上讲古。

这种草根艺术在民间深深扎根。农人劳作时的号子、集市上的叫卖声、节庆时的锣鼓点,都成了滋养本肘鼓的养分。老艺人们至今记得,早年的本肘鼓戏班不过三五人,一把三弦、一副梆子、几件戏服,就能在晒谷场上搭起戏台。唱到兴起时,观众跟着帮腔,台上台下浑然一体。

与柳腔、茂腔的渊源更是剪不断理还乱。三者在唱腔上都保留着拉魂腔的韵味,但本肘鼓更显质朴。就像同出一门的兄弟,柳腔似文士吟诗,茂腔如侠客仗剑,而本肘鼓则始终保持着庄稼汉的憨厚模样。

二、梆子声里的烟火人间

本肘鼓的唱腔像极了胶东的方言,平直中带着拐弯儿。老戏迷常说听戏要听那个味儿,这味儿就藏在独特的发声方法里——旦角用真声顶高腔,生角讲究胸腔共鸣,丑角的念白带着庄稼人的俏皮劲儿。一折《墙头记》唱下来,能把人听得又哭又笑。

传统剧目里尽是老百姓的悲欢。《蓝桥会》里私奔的勇气,《寻儿记》中寻亲的艰辛,《拾棉花》时少女的娇羞,都在梆子声中活灵活现。最妙的是那些即兴发挥的水词,老艺人能根据现场气氛现编现唱,把家长里短唱成戏文。

伴奏乐器简到极致,却别有韵味。枣木梆子的脆响像雨打芭蕉,三弦的轮指如溪水潺潺,配上巴掌大的小锣,竟能奏出金戈铁马的气势。这种化繁为简的智慧,正是民间艺术的精髓。

三、守望在新时代的戏台

看着台下稀疏的白发观众,第五代传承人王秀英心里不是滋味。智能手机的蓝光取代了戏台的汽灯,年轻人更愿意刷短视频而非听戏。但转机出现在2016年,当本肘鼓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时,老艺人们发现,城里来的大学生举着手机在直播唱段。

高密文化馆的抢救工作悄然展开。艺人们走进校园,手把手教孩子们打梆子;戏曲工作者把传统剧目改编成动漫;旅游节上的非遗展演,让本肘鼓成了活着的文化名片。更让人惊喜的是,年轻创作者把流行音乐元素揉进老唱腔,改编的《新蓝桥会》在网上点击破百万。

在李家屯的百年古戏台上,94岁的周玉山老人仍在传授绝活。他说:戏要活在人的嘴上,不能躺在书本里。如今,每个周末的公益演出场场爆满,台下坐着祖孙三代。当稚嫩的童声跟着老艺人学唱四月里来麦梢黄,梆子声里的乡愁有了新的回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