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东乡音里的本肘鼓:一个在时光夹缝中倔强生长的老戏种

胶东乡音里的本肘鼓:一个在时光夹缝中倔强生长的老戏种

咚咚锵、咚咚锵,一阵急促的锣鼓声穿透青砖灰瓦的老戏台。在胶东某个临海村庄的百年槐树下,几位耄耋老人正咿咿呀呀唱着韵味独特的曲调。这就是被称为本肘鼓的古老剧种,如同褪了色的老年画,虽已斑驳却依然透着鲜活的生命力。

一、海浪声里长出的戏腔

光绪年间,胶州湾的渔民在休渔期总爱围坐篝火。有位叫张万春的渔老大,将出海时即兴编的渔歌配上梆子腔,敲着倒扣的木船当鼓点。这种带着咸腥味的海上梆子就是本肘鼓的雏形,渔民们称它为浪里戏。

不同于其他剧种的师承谱系,本肘鼓的传承堪称野路子。1905年青岛开埠后,码头工人把渔民的浪里戏带进市井,融合了茂腔的婉转与柳琴戏的俏皮。老艺人们回忆,当年台东镇茶馆里,说书人说着说着就唱起本肘鼓,听众随手抄起茶碗盖打拍子,那场面比现在的演唱会还热闹。

二、土腔土调里的烟火气

本肘鼓的唱腔堪称胶东方言活化石。旦角念白带着即墨腔的尾音上扬,净角的道白又掺着莱西方言的硬朗。最绝的是《渔娘骂海》里的连珠炮唱法,演员要在一口气里连唱十八个那个浪头,听得人直喘不过气。

戏班子里的行头透着胶东人的实在。旦角的头面不用点翠,改缀晒干的海星贝壳;武生的靠旗上画着渔船帆影。乐器更是就地取材:海螺当号角,船桨作刀枪,连伴奏的肘鼓都是渔民装鱼虾的柳条筐蒙上鲨鱼皮。

三、守望者的倔强

92岁的王桂香老人是本肘鼓最后的全把式。她家堂屋墙上挂着1953年戏班的合影,泛黄照片里18人的戏班,如今只剩她一人。老人每天雷打不动地对着大海吊嗓子:别人说我这是发癔症,我是在等潮水把徒弟送回来呢。

在即墨田横镇,几个80后自发组建了本肘鼓研习社。他们用手机直播老唱段,把传统剧目改编成摇滚版。社长李大海说: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像咸鱼干似的挂着,得泡发了重新下锅。最近他们排的新戏《海带飘飘》,把渔家劳作场景融入传统身段,在短视频平台意外走红。

夜幕下的即墨古城墙根,几个年轻人抱着三弦轻声哼唱。改良过的本肘鼓调子飘过六百年的古城砖,与远处海鲜大排档的喧嚣混在一起。这古老剧种就像海边的礁石,任凭时代浪潮冲刷,始终在咸湿的海风里默默生长。或许正是这份扎根乡土的倔强,让这些带着鱼腥味的曲调,至今仍在胶东半岛的街巷间幽幽回响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