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青岛的戏匣子:本肘鼓里的烟火人生

老青岛的戏匣子:本肘鼓里的烟火人生

午后三点的劈柴院茶馆,一位白发老者眯着眼睛,手指在八仙桌上轻轻叩着节拍。台上艺人甩着水袖,一开口就是地道的即墨方言:赵美蓉观灯哪——沙哑的唱腔里裹着海蛎子味,台下老茶客们跟着摇头晃脑。这便是本肘鼓最鲜活的样貌,一门在青岛街头巷尾传唱了百年的民间戏曲。

一、码头上的草根艺术

1890年代的胶州湾码头,扛包的苦力们卸下麻袋,随手抄起装货的木箱倒扣当鼓。三弦声混着海浪,即墨梆子的腔调与胶东大鼓的节奏在此相遇,碰撞出独特的本肘鼓唱法。艺人们自嘲肘(胶东方言指蹲着),因常在街角蹲着敲打膝上的小鼓得名。这种诞生于市井的戏曲,唱词里满是渔民的出海禁忌、商贩的吆喝调子,连骂街的俚语都能编成戏文。

二、戏台上的百味人生

本肘鼓的戏箱里藏着胶东人的生活密码。艺人将柳琴斜抱胸前,五指翻飞如织网,忽而高亢似惊涛拍岸,忽而低回若潮退沙滩。《王定保借当》里小媳妇的碎碎念,《寻工夫》中雇工的狡黠应答,全是街坊邻里的日常对话。老艺人张增会说戏时总爱加句这话可不兴乱学,引得满堂哄笑。这种活词戏没有固定剧本,全凭艺人临场抓哏,台上台下笑作一团。

三、霓虹灯下的非遗密码

上世纪90年代,台东夜市霓虹初上时,还能听见露天戏台传来梆子声。如今老艺人们多已作古,会唱全本《三贤》的只剩即墨田横镇的几位老人。年轻传承人王玉玲在直播间里唱起改良版《墙头记》,电子乐混搭柳琴声,评论区里老铁666与嫚儿唱得真熨帖齐飞。非遗保护中心的数据显示,现存传统剧目37出,数字化抢救的录音带正静静躺在恒温库里。

当八大关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时,或许还能在某条里院深处,听见那带着海腥味的唱腔。本肘鼓就像青岛啤酒沫里的气泡,微小却倔强地存在着。这门从码头工人膝盖上诞生的艺术,终究在时光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法则——既守着老辈人的膝上鼓点,又和着新时代的节拍继续蹦跶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