胶东土腔里的百年回响:肘鼓戏的华丽蜕变
胶东土腔里的百年回响:肘鼓戏的华丽蜕变
胶东半岛的田间地头,每逢农闲时节总会飘来阵阵悠扬的土腔。老戏迷们眯着眼睛,手指在膝盖上轻轻叩着节拍,这是深植于齐鲁大地的肘鼓戏在吟唱。这个从乞丐艺人敲着狗皮鼓沿街卖唱发展而来的地方小戏,历经百年沧桑,竟蜕变成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独特的奇葩。
一、草根艺术的破茧之路
道光年间的《即墨县志》记载:乞人击狗皮鼓,唱俚曲,谓之肘鼓子。那时的艺人将蒙着狗皮的腰鼓绑在左肘,右手执藤条击打,这种独特的演奏方式成了这个剧种最醒目的标识。在即墨西部的沽河两岸,农闲时节的场院里总能看到三五个艺人,手持狗皮鼓、折扇、手帕,用当地方言演绎着《三劝》《钥匙记》等劝善故事。
这种源自民间的艺术形式,深深扎根于胶东的土壤。艺人们用玉米秸搭台,用锅底灰画脸,将田间地头的家长里短编成唱词。1900年前后,随着莱阳艺人王福的改良,肘鼓戏开始出现固定戏班。他们用大车拉着简单的行头,在青州、诸城、高密等地流动演出,把胶东的土腔带到了更远的地方。
在即墨田横镇周戈庄,至今保留着正月里唱肘鼓戏祭海的习俗。老艺人周世昌回忆:早年出海打鱼前,村里总要请戏班子唱三天大戏,那狗皮鼓的声音能传到三里外的海面上。这种与民俗活动的深度交融,让肘鼓戏在民间扎下了深根。
二、涅槃重生的艺术蜕变
20世纪30年代,肘鼓戏迎来关键转折。柳腔艺人刘作廉将胶州秧歌的舞蹈身段融入表演,女艺人首次登上舞台。她们手持彩绸折扇,踩着十字步,把原本单调的坐唱变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。老戏迷们惊喜地发现,《月墙记》里小姐的闺怨有了水袖的哀婉,《绣鞋记》中书生赶考多了折扇的潇洒。
音乐革新更为彻底。琴师张立言引入四胡伴奏,将原本哦嗬咿的帮腔发展成婉转的拖腔。在《赵美蓉观灯》这出经典剧目中,旦角的九腔十八调如泣如诉,72句唱词一气呵成,展现了肘鼓戏独特的声腔魅力。1954年,改编后的《锦香亭》进京汇演,周恩来总理称赞其唱腔优美,表演生动。
这种蜕变并非偶然。1956年成立的即墨柳腔剧团,聚集了刘德昌、宋文光等改革先锋。他们将传统剧目《割袍》改编成《逼婚记》,加入武打场面,用高胡替代四胡,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生。正是这种兼收并蓄的勇气,让肘鼓戏完成了从地摊艺术到剧场艺术的华丽转身。
三、古韵新声的时代交响
在即墨古城戏楼,每周三场的惠民演出总是座无虚席。青年演员刘蓓蓓正在排演新编历史剧《田横五百士》,电子屏幕上的海浪投影与传统唱腔奇妙交融。老艺人们也没闲着,78岁的范金德在抖音开通账号,用短视频教年轻人学唱《罗衫记》选段,收获上万粉丝。
这种创新背后是深厚的传统根基。柳腔剧团资料室里,保存着1953年手抄的工尺谱原件,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72种传统曲牌。非遗传承人袁玲每年都要带学员到胶东采风,她说:只有听懂老渔民唱渔歌的韵味,才能唱好《王定保借当》里的哭腔。
2019年,新编现代戏《家风》获得文华奖提名。该剧将传统四大件伴奏与交响乐结合,用肘鼓戏演绎当代家庭故事。这种大胆尝试印证着:百年剧种的生命力,正来自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。正如老艺人们常说的:戏要跟着时代走,但根不能离了土。
从乞丐艺人的狗皮鼓到流光溢彩的现代剧场,肘鼓戏的百年蜕变见证着民间智慧的力量。这个胶东土腔里走出的剧种,用最质朴的方式讲述着中国人的悲欢离合。当大幕拉开,那悠扬的拖腔穿越时空,诉说着一个剧种如何在坚守与创新中生生不息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戏曲最动人的生命力——既深扎泥土,又仰望星空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