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春平:戏台上一嗓吼出中原魂

毕春平:戏台上一嗓吼出中原魂

在豫西伏牛山深处的露天戏台上,一位身披彩绣的女演员正唱得入神。她身形微侧,右手虚按胸口,一声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甫一出口,台下磕着瓜子的大爷突然坐直了腰板,卖凉粉的商贩停住了吆喝。这位让十里八乡百姓屏息凝神的,正是豫剧须生名家毕春平。

1987年的寒冬腊月,洛宁县剧团下乡演出。刚满14岁的小春平裹着军大衣蜷在后台,盯着台口老团长唱《南阳关》时鼓起的青筋。那天原定的武生演员突发高烧,团长目光扫过候场的学员,突然定在角落:那丫头,敢不敢替场?没等回答,就把戏服扔了过来。小春平套上宽大的蟒袍,勒头时生生拽掉一缕头发。那晚她踩着厚底靴踉跄登台,硬是把伍云召的悲愤唱出了金石之音,台下掌声震落了房檐的冰凌。

在洛阳戏曲学校练功房,毕春平独创的三步练声法至今被学弟学妹们效仿。凌晨四点,她先是对着洛河喊嗓,让水波荡开声腔里的杂质;日上三竿,又钻进老城墙的瓮城,借着回音壁打磨吐字;待到暮色四合,就蹲在龙门石窟的佛龛前吟唱,让千年石佛见证每个音准。这般苦功,造就了她那辨识度极高的金石腔——高亢处如龙门铁锤击山岩,低回时似伊水暗流涌地心。

2019年豫剧现代戏《黄河儿女》排演时,毕春平为塑造治黄劳模形象,三伏天扎进小浪底工地。她跟着工人们扛沙袋、吃大锅饭,把安全帽戴出了头盔的威风。首演那晚,当浪打三门十八弯的唱词从她胸腔迸出时,台下参加过黄河抢险的老工人抹着泪说:这哪是唱戏,分明是咱治黄人的号子!

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毕春平,仍保持着每年下乡演出一百场的记录。有次在嵩县演出突降暴雨,电工要拉闸断电,她却摆手制止:乡亲们淋着雨都没走,戏怎能停?那晚她踩着积水唱完《寇准背靴》,绣花厚底靴早成了水舀子。散场时,七十多岁的戏迷王老汉颤巍巍递上姜汤:闺女,你这嗓子是拿命换来的啊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