薜老师戏台上那一嗓子,藏着川剧五百年的魂

薜老师戏台上那一嗓子,藏着川剧五百年的魂

在成都锦江剧院的戏台上,一袭水袖凌空飞舞,忽而化作白娘子与法海斗法的惊涛骇浪,转瞬又成杜丽娘游园的姹紫嫣红。当薜艳秋老师高亢婉转的唱腔穿透戏院穹顶,台下懂行的老戏迷总会眯起眼睛轻叩椅背——这声腔里,藏着川剧五百年的魂。

一、水袖起落间的戏曲密码

川剧的声腔体系犹如一坛老窖,昆腔的雅致、高腔的激越、胡琴腔的缠绵、弹戏的俏皮、灯调的明快,经过三百年交融淬炼,酿出独特的川味。老戏迷常说昆腔高腔两碗酒,说的正是川剧声腔的刚柔并济。在《白蛇传·断桥》选段中,薜老师的高腔如利剑劈开云雾,将白素贞的悲愤化作穿云裂石的唱腔,尾音处却陡然转作昆腔的圆润,把千年蛇妖的人性柔肠唱得百转千回。

帮腔艺术堪称川剧的第二声部。在《柳荫记·送行》一折中,薜老师饰演的祝英台每唱一句梁兄啊,后台便应声而起哎——,这声帮腔不是简单的重复,而是将人物内心独白化作立体声场。某次演出时突发停电,薜老师即兴将帮腔转为清唱,竟让观众在黑暗中听出了比灯光下更浓烈的情愫。

变脸绝活里的气韵流转最能见真章。薜老师改进了传统的抹脸技法,在《水漫金山》中首创水袖变脸:三丈长的白绸翻飞间,青白红三色脸谱次第显现,每个脸谱变化都与唱词节奏严丝合缝。有次赴法演出,巴黎歌剧院的首席舞者惊叹:这不是魔术,是东方美学的量子跃迁。

二、老戏骨的新传承

薜老师总说自己是戏窝子里泡大的。十二岁拜入川剧名旦阳友鹤门下,每天寅时即起对墙练声,把青城山的晨雾都染上了戏韵。八十年代戏曲式微时,她带着戏班走遍巴蜀乡镇,在晒谷场上演《秋江》,把艄翁的船桨舞成月光下的银梭。

老戏要新唱是薜老师的口头禅。在传统折子戏《别宫出征》中,她大胆融入现代舞的肢体语言,将郗氏皇后送别夫君时的复杂心绪,化作一段水袖与铠甲的对舞。年轻观众惊讶发现,四百年前的宫闱故事竟能如此直击当代人的情感软肋。

川剧传承讲究口传心授。薜老师的教学笔记里满是密语般的符号:波浪线代表拖腔的颤动,三角符号标记气口转折,圆圈里套着方块是眼神流转的节奏。她教学生练眼功,要在烛火摇曳中盯住飞蛾的轨迹,说这是把魂儿炼进眸子里。

三、戏台之外的江湖

川剧人的清晨从吊嗓开始。在浣花溪畔,薜老师带着弟子们对着锦江水开嗓,声波撞碎水面薄雾,惊起白鹭成行。她说这叫借天地之气养戏魂,有次暴雨突至,众人冒雨唱完《雷峰塔》,倒真唱出了水漫金山的磅礴。

戏服上的针脚都是密码。薜老师珍藏的蟒袍,袖口金线绣着二十八星宿,下摆海浪纹里藏着川江号子的韵律。有件破旧的宫装,补丁用的是光绪年间的蜀绣残片,她说这是把老祖宗的手艺穿在身上唱戏。

幕后的油彩比台前更鲜活。化妆间里,薜老师调制胭脂要加峨眉山蜂蜡,画眉用的青黛得是嘉州老字号陈货。给弟子勾脸时,她会讲每个脸谱背后的掌故:张飞额间的阴阳鱼怎么画,包公月牙的弧度有何讲究,说着说着就唱起了戏文。

当戏台大幕落下,薜老师总会望着镜中逐渐卸去的油彩出神。那些描金画凤的脸谱化作清水流入铜盆,戏里的人生却早已渗入血脉。她说川剧是条流淌的河,每个演员都是浪花一朵,既要追着前浪,也要托起后浪。在短视频刷屏的时代,这份执着让川剧的锣鼓声始终在巴山蜀水间回响,如锦江水般生生不息。
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