壁上观:一出戏里藏着楚汉争霸的千年密码
壁上观:一出戏里藏着楚汉争霸的千年密码
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当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写下这段文字时,不会想到两千年后,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会化作戏台上的一声锣响。在北京湖广会馆的雕梁画栋间,我曾亲眼目睹老戏迷们听到壁上观三个字时,眼中骤然迸发的神采,仿佛那些褪色的戏服里藏着整个楚汉风云。
一、青史照进氍毹的奇幻时刻
公元前202年的垓下战场,诸侯联军将楚军围得水泄不通。司马迁用壁上观三字定格了这个历史瞬间——各路诸侯像看客般驻扎在营垒之上,冷眼旁观项羽陷入绝境。这个充满戏剧张力的场景,在清代道光年间被梨园行的编剧慧眼相中,化作皮黄声中的《九里山》。
戏台之上,四面楚歌化作胡琴的呜咽,十面埋伏变成急促的堂鼓。生旦净丑各显神通:霸王项羽勾着油黑脸谱,虞姬的鱼鳞甲在煤气灯下泛着冷光,韩信的白蟒袍上金线游走。当龙套演员们举着旌旗绕场三周,观众恍若看见历史长河在氍毹上奔涌。
二、戏台炼金术:从史书到唱本
道光年间的抄本《九里山》里,诸侯壁上观被演绎成精彩的过场戏。老生扮的韩信手持令旗,在[西皮流水]的板式中唱道:各路人马按方位,且看那楚霸王怎施为。此时台上八面旌旗分立,象征诸侯作壁上观的态势,旗官们或捋髯或背手的细微动作,暗合着史书中莫敢仰视的记载。
谭鑫培在光绪年间重排此剧时,特意为壁上观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武场锣鼓。大锣闷击模拟战马踏地,小锣连打犹如箭雨破空,当霸王唱到八千子弟俱丧尽时,全场乐器骤停,唯留单皮鼓的嘚儿——一声长吟,将历史的苍凉感推向极致。
三、活的文物:程式化表演中的历史基因
当代京剧大师裴艳玲传授此戏时,特别强调壁上观场景的身段要稳如磐石,目似寒星。演员需保持子午相站姿,左手按剑柄,右手虚指远方,这个造型源自汉代画像砖上的武士形象。当群演以倒脱靴队形退场时,暗合着《史记》中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的记载。
在长安大戏院的后台,年过七旬的鼓师李师傅演示着独特的阴锣打法:用鼓楗轻扫鼓边,发出细雨般的沙沙声。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诀窍,表现诸侯们窃窃私语的心虚劲儿。说话间,他布满老年斑的手腕翻转,竟在牛皮鼓面上敲出了金戈铁马的肃杀之气。
当大幕落下,戏台上的楚河汉界终会化作满地彩纸。但壁上观这出戏如同时光胶囊,将司马迁的笔锋、古战场的烟尘、艺人们的匠心,统统封存在西皮二黄的声腔里。每次锣鼓响起,都是历史与艺术的一次奇妙共振,让坐在现代化剧场中的我们,得以窥见两千年前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夜晚。
声明:内容由网友分享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。